本网记者 王志彦
昨天清明节,一则消息引发全球关注:上海海事局的“海巡01轮”在南印度洋,探测到一组疑似飞机黑匣子的脉冲信号,这也难免让人联想起失踪的马航MH370。 “海巡01轮”是怎么在茫茫大海中听到疑似信号的?船上有哪些神秘装备?如果真的能确定,黑匣子能被打捞上来吗?今天下午,本报记者专访了交通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王良玉和上海海事测绘中心主任狄伟,请他们揭秘海测那些事。
中国设备没那么差
黑匣子落水后,自动激活信标,每秒发出一次频率为37.5kHz的水声脉冲信号,这是国际民航界为寻找落水黑匣子而设计的特殊功能。 不过,在没有发现飞机残骸,未能确定坠机地点的情况下,就在海上探测脉冲信号,这种堪比“大海捞针”的行动,此前并没有太多成功案例。这也难怪,消息发布后,国外媒体在跟进之余,有一些质疑。
质疑的理由中很重要的一条有:中国海事船设备陈旧,“探测仪只能探测到海面以下200米的信号,怎么能在4000米水深的南印度洋创造奇迹?”对此,王良玉表示,这是误读。这次“海巡01轮”出海,携带了多套海测设备,包括1套黑匣子搜寻仪、2个潜水机器人、1套旁侧声纳和磁力仪,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尤其是能探测脉冲信号的黑匣子搜寻仪,是由生产航空黑匣子的同一家公司提供的,水下最佳探测范围是2000米,最大探测范围是5000米,“不存在200米设备探测4000米海深的怪事。”
此外,王良玉也表示,“海巡01轮”探测到脉冲信号的水域,是几天前澳大利亚方面调整搜索区域后,由中方力量负责的最新搜索区,“海巡01轮”也没有像外界所说,偏离搜索区域,偏离航向。
确认还需更多数据
不过,对于此次“海巡01轮”能测听到疑似信号,狄伟也坦诚非常幸运。他说,“好像冥冥中有安排,如果没一点运气,很难想象,信号会被海测队员听到。”
原来,中国的海测设备虽然也是“进口货”,但却是常规产品,海测的深度、范围和准确性都有限。比如黑匣子搜寻仪,尽管最大探测范围是5000米,但万一遇到水中障碍,信号传输距离就会变短,也就是说,4000多米水深已经是现有设备能探测到的极限深度,这也解释了中方探测到的信号为何时有时无,断断续续,极不稳定。
正是因为探测到的信号不稳定,所以截至目前相关信号只能打上“疑似”标志,还不能与马航MH370黑匣子直接划等号。狄伟告诉记者,由于探测到的信号持续时间短,海测人员没能及时给信号录音,所以现在还不能做精确的技术比对,只能说是初步的“人耳辨识”。由于海底状况复杂,各种声音杂乱,要排除其他船舶发出相同频率信号,或者人为投放水下定位信标的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探测数据。
目前,“海巡01轮”上的海测人员正在与时间赛跑,争取在黑匣子电池耗干前,再次探测到相关信号。“如果能再次听到‘声音’,工作人员将用十字定位法,按照信号强度的分布,来定位黑匣子。”狄伟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更多国际搜救力量的参与,比如美国“金枪鱼号”拖曳式水下探测仪,能将仪器放入水下数千米进行探测,排除了海面干扰,定位更准确。而一旦成功定位黑匣子,曾在法航坠机事故中发挥作用的深潜船就将上场,这同样需要国际合作,因为中方船舶上并不带有这些设备。
为了希望永不放弃
不管这次监测到的信号是否最终来自马航MH370,但王良玉和狄伟都一直坚信,幸运女神眷顾的,永远都是认真、敬业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海测队员有个骄傲的别称——“探海先锋”,他们往往是未知海域的拓荒者,也是海难事故后的清道夫。这次马航MH370失联后,“海巡01轮”第一时间领命出发,先后转战泰国湾、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南印度洋,行程上万公里。在每一片水域,他们都不放过来自水底的任何线索,探测每一个疑似物,不管水深水浅,风大浪高。
每一天天蒙蒙亮,来自上海的海测队长张良就率领兄弟们,坐上小艇,离开大船,前往目标区域探测。印度洋波诡云谲,长桌一般大小的探测艇在海上,就是一叶扁舟,随着波浪起伏不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海测队员们戴上耳机,打开探测仪,将频率调至37.5kHz,心里默默祈祷,能有声音传来。时间一天天过去,耳机传来的通常是一片静默,或者是海底的杂音。越是没有声音,队员们越要把耳机捂紧,哪怕耳廓旁勒出了印痕,因为他们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线索,因为这种错过绝对是一种过错。
张亮出发时,家中老母重病缠身,读初三的孩子又在复习迎考的关键时刻生病。队员李永奎接到出发命令时,刚刚给看中的新房付了定金,还没来得及办手续,眼看新房快泡汤,还要支付数万的违约金,急得老婆直哭,幸好最后单位出面,开了证明,才把事情缓和下来。 就算这样,20多天来,每次通过海事卫星连线,队员们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们说的最多就是,“请祖国放心,我们会对每一片探测过的海域负责!”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