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现象盘点:部分粮库仓容不足

2014年04月24日10:45  新华社 收藏本文

  新华社哈尔滨4月24日新媒体专电 题:“餐前损耗”远超“舌尖上浪费”——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现象盘点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粮食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达700亿斤以上,远超餐饮环节的“舌尖上浪费”。记者近期在我国部分粮食产区采访发现,农户存粮因缺乏技术和相关设施,产后损失量十分惊人,成为“餐前损耗”的主力;部分粮库仓容不足,采取露天储粮,造成粮食过量损耗;田间收获机械“遗漏”,米企过度加工精制米,也造成粮食“隐形”浪费。

  农户“地趴粮”损失量巨大

  每季粮食收获后,大部分粮食需要经过农户的短期储存再销售。据粮食部门测算,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等,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粮食损失浪费400亿斤以上。

  记者在黑龙江省部分产粮区采访了解到,当地农民很少有仓储设施。玉米产下来之后,就往自家院子里一放,俗称“地趴粮”,有的农民还在地上铺一层塑料布再存放粮食。由于今春回暖早等不利气候条件,导致今年玉米生霉情况比往年更严重。

  “农村缺少晾晒场,也没有资金投入建设晾晒场,只能在村里的水泥路、健身广场上晾晒粮食。这种情况在成立合作社后更加明显了,只能把收上来的粮食放在房前屋后的场地上。去年1万斤没有存储场地的粮食中大约有500斤因受潮损失。”黑龙江省桦川县世平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平说。

  一些规模不大的农户选择先存后卖。内蒙古五原县永联村农民付继平说,家里地少粮食也不多,收获后就用化肥袋子一装堆放到仓房里。“像霉变这些损失肯定有,但没仔细算过。”湖南省汉寿县大南湖乡农民宋连发不够“幸运”,他2012年在自家老房子里存放的上万斤晚稻,半年多损失了至少300斤。老房子的木门被老鼠咬穿的洞有拳头大小,原本打包好的稻谷散落一地。

  湖南省一些种粮大户也反映,因缺少晾晒场地和仓储条件,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几十万斤稻谷全部晾晒完毕。稻谷一旦晒不干,便易发霉变质,每年霉掉和被老鼠吃掉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两成。

  仓库老旧设施不足 简易储粮损耗“翻番”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一些粮食仓储设施陈旧老化,部分粮库在粮多时只能建设临时罩棚或露天茓囤存放粮食。由于缺少温控、通风等必要设备,粮食损耗量要比标准仓储增加一倍以上。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粮仓”,全市粮食仓容共13亿斤,但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粮仓,有通风、测温设备的达标粮仓容量只有9亿斤,一些老仓已经不敢存粮了,只能放设备。巴彦淖尔市粮食局储备科科长苏自强说:“去年以来共收储了12亿斤玉米和小麦,这些库都收满了,只能建临时茓囤存放粮食。”

  黑龙江省的许多粮库面临着仓容老旧和烘干能力不足的“双重难题”。哈尔滨市粮食局副局长李莹说:“我们的仓库什么‘辈份’都有。1990年之后建设的带有温控设施的标准仓不足20%,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仓库,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式仓’,其中危老旧仓容有28亿斤。另外,还有一部分临时罩棚或露天茓囤也在存粮。”黑龙江省萝北县粮食局的一位负责人说,全县7个国有收储企业储存了15.2亿斤粮食,其中有10亿斤是露天储存。露天储存防风、防雨、防潮差,损耗就会更大。

  据了解,近两年由于粮食市场购销不旺,黑龙江许多农民种植的粮食,尤其是玉米,需要依靠国家政策性收购卖到粮库。而许多粮库烘干设施不足或者老化,使许多玉米无法降到安全水分入库,只能存放在临时罩棚或露天茓囤里。

  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业内人士说,正常粮仓储粮一年的损耗标准是0.2%,临时罩棚或露天茓囤的损耗会增至0.4%-1%。按这一比例,仅萝北一地,露天存储的粮食一年下来就要多损耗200万斤以上,大约相当于1万人半年的口粮。

  机械收割“收丢”粮食 多轮加工“磨丢”营养

  除了农民存粮、粮库储粮这两个粮食损耗重点区域之外,机械收获和加工精制米两个环节常被人们忽视。记者采访发现,这两个环节的粮食损耗量也很惊人,损失率远高于粮库储粮的正常损耗。

  随着农用机械的普及,机械收割是目前许多农民的主要收获方式。内蒙古五原县永联村农民王三小说,当地农民的地块比较小,一条毛渠(灌区最末一级水渠)经常要灌两三家甚至更多家的地。“这种小块地收获时,机械要经常拐弯,特别容易漏粮,地块越小丢的粮越多。有时人工捡一下,有时就忘记了。”

  大面积机械也面临着粮食损失问题。黑龙江省桦川县世平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平说,国产收割机的机械收获损失率能达到3%。“中国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一个小小的收割机怎么就研制不好呢?”

  在粮食到达居民餐桌前的加工环节,损耗量也很惊人。根据粮食部门的数据,通常三级米的出米率会比二级米减少2%-4%,过度加工的特制精米出米率比三级米又减少约15%。我国稻谷年产量约2亿吨,可产三级米约1.4亿吨。如果都加工成特制精米,将减少约2000万吨。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原料损失及能源消耗量越多。

  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粮食加工环节由于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超150亿斤。

  

  多方努力减少粮食“餐前损耗”

  为降低农民存粮损失,我国于2010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采取中央、地方补助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户建造小型铁皮粮仓。

  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目前实施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累计为677万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5亿斤。未来将继续扩大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范围,推广新型储粮装具,适应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要求,尽快启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科学储粮专项试点。

  哈尔滨市粮食局副局长程善好说,近年全市共完成科学储粮仓4.8万套,农户存粮损失由8%降至2%。但目前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小粮仓”最大只有8吨,对种粮大户作用有限。二是“小粮仓”需要农户出资40%,农民积极性不太高。

  业内人士认为,建设高标准、现代化、配套设施齐全的储粮仓是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方法。许多地方国有粮库没有防潮降温等设施,容易导致粮食损失。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此前表示,从2013年起至2017年实施“粮安工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

  在减少粮食加工损耗方面,则需要消费者与加工企业一起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人士说,“色香味”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标,长期以来影响着我国消费者选择,导致存在众多消费误区。例如,精制粉加工造成大量营养素损失,标准粉中维生素B含量相当于精制粉的2倍。过度追求“色香味”,将为各种非法添加大开方便之门,大大提高舌尖上的风险系数。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加强节粮科技支撑,组织科研单位深入开展节粮减损适度加工技术、超标粮食消减技术、安全储粮技术等相关研究。(完)(采写记者孙英威、杨守勇、任会斌、阿依努尔、李慧颖、方列、叶超、季明、陆文军、卢国强)

(编辑:SN098)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女纪委书记被指简历造假系护士出身
  • 体育亚冠-鲁能1-2遭逆转出局 国安1-2被淘汰
  • 娱乐孟非和《非诚勿扰》投灿星?江苏:不可能
  • 财经华润120万饭局请了谁:可能就那几个大佬
  • 科技独家:十年老店饭统网倒闭追踪
  • 博客香港人是白眼狼吗 幼童便溺背后文化冲突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最牛学霸宿舍:5姐妹考上中科院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