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指挥棒下行政审批改革可能避重就轻
专家建议成立高度独立的行政改革委员会
审批改革勿以数量论“英雄”
法制晚报讯 (记者梅双)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最近一轮的行政审批改革风起云涌。然而,如果草率地用某个时段内审批项目减少或者下放的数量来作为改革的成绩,则容易走入形式主义误区,要更加注重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在《法学研究》中撰文指出,行政审批改革是一件常态的工作,关乎市场、社会的活跃性与安定性,关乎各种资源的配置或重新配置,因此,它应当得到持续普遍的关注,不能以量化指标的完成与否作为工作业绩。
沈岿教授表示,在数量指挥棒之下,行政审批改革有可能避重就轻。有的行政部门牢牢把住涉及重大利益的审批事项,减放那些没有多少利益可言,或者利益权重相对较轻、利益牵扯相对简单的事项。等改革浪潮过后,量化指标不再被关注时,又催生新的行政审批事项。
目前,行政审批改革还是沿袭“领导决策启动——下达减放指标——集中排查论证——汇总并公布改革事项”的工作程式,以及“抓大放小”的减放逻辑。中央决策层强力推动下的行政审批改革,虽有其积极的效益,但真正实现长效还不够。
为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常态化,沈岿教授建议,在中央和各省、市级政府之下成立行政改革委员会。
委员会由行政、学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研究能力、良好声誉的专家组成。该委员会在性质上是咨询机构,必须具备高度的独立性,以专业知识和良知,研究行政改革面临的各类问题,向中央和所属省市级政府提供改革建议。
目前,负责牵头行政审批改革的部门在独立性、专业性、开放性等方面有一些欠缺,且有的与被改革的行政审批利害关系部门存在“兄弟”情谊。
为避免行政改革委员会成为政府的又一附庸,行政改革委员会确定研究计划和议程,除了基于自己的判断和政府提出的建议外,还可基于社会的建议。受繁复的行政审批之累的个人或组织是最有动力发出改革呼声的,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向行政改革委员会提出建议。建议可以在网络上提交,允许任何个人在建议上签名附议。如果在一定期限内签名附议达到相当人数规模,行政改革委员会就必须将其纳入研究计划之中。
对于所有建议的处理情况,行政改革委员会应该通过年度或专题行政改革研究报告及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开说明。年度研究报告主要涉及该年度行政改革委员会获取的建议、开展的工作、最终的研究成果及建议等。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