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下水超采30年出现全国最大漏斗区

2014年04月30日08:45  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本文

  最大“漏斗”:

  产粮大省河北地下水超采30年

  邵海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积水能够存整个冬季。结冰后,小孩都可以在上面溜冰。”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天台山村一位翟姓村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而现在,大雨过后,村里面坑塘处积满水后,水下渗得很快,都存不住水了,坑塘都顶不到冬天。

  天台山村地处天台山沉降区,位于邯郸市的东南部,是地下水超采的重灾区,地下水位年下降超过1米。

  从涧沟开始,河北省地下水采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而如今却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境地。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均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生态和地质灾害问题。

  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调研,重点强调了当地地下水超采的治理问题。

  4月下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赴衡水市武强县、邯郸市肥乡县等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探寻当地水资源、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的矛盾。

  超采30年

  4月的华北平原,葱绿的麦苗一望无垠。谷雨刚过,冬小麦正在拔节。这个时候,也正是麦苗最需要水的时候。进入春灌期,田野中机井轰鸣,地下水沿着软塑料管道流向麦田。

  但就连当地官员也感叹,这样的景象还能持续多久。

  武强县水务局局长张建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县的生产生活用水就开始完全依赖地下水。这导致深层地下水静水位以每年0.8~1.2米的速度加速下降。由原来的70米下降到如今的地下90米。

  “地下水的持续下降,直观的后果就是机井报废率升高,农业的灌溉成本增加。特别是地面沉降。近30年来,武强地面沉降0.7~0.8米。”张建国说,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的话,再过四五十年,将面临没有地下水可用的现实。

  还有一种表象就是地面沉降裂缝。天台山村村民向本报记者回忆说,一二十年前,当地坑塘处曾经出现过三四个地裂缝,裂缝来得突然,村民们不知所措。

  “当时没人敢去查看裂缝,这因为裂缝周边是淤泥,不安全。”一位郝姓村民告诉记者,相伴随的还有墙面的裂缝。

  本报记者在天台山村看到,尽管坑塘裂缝已经被泥沙淤平,但墙壁裂缝清晰可见。

  资料显示,自从1963年3月在邯郸市发生地裂缝以来,河北平原地区地裂缝不断出现。

  2006年,河北5县出现地裂。截至那时,河北平原区已发现地裂482条,影响到7个城市的近70个县(市),给工厂、学校、民房、道路等交通设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有的甚至“引起群众恐慌,影响社会安定”。

  当时,官方给出的结论是,地裂祸起地下水超采,与地震无关。

  邯郸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刘洋对记者表示,对于这些地质灾害,因为受监测资料和监测手段的限制,无法明确它们发生的确切原因以及地下水超采的具体影响程度。

  不管怎样,河北省成为地下水超采的重灾区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资源型缺水省份,河北省境内还没有大的江河。为了满足工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河北开始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50多亿方,已累计超采1500亿方,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为全国的1/3。

  地质勘探部门的资料显示,河北深层地下水位正以每年0.5至1米的速度下降,该省当前的深层地下水位较之上世纪50年代已下降40至60米,华北地区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农业节水之困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而农业绝对是用水大户。

  在河北农村,随处可见的机井,依旧不断透支着地下水,但生产之需、监管之难都预示着农业节水之困。

  农业综合开发10年,河北省在2013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占全国1/4。根据河北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631.6万公顷,总产量3365万吨。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是到2015年,建设300万亩高标准节水农田。

  目前,农业用水基本上能够占到社会总用水量的七成以上。就以邯郸来说,2012年全市用水20.7亿方。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5亿方,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72.2%。

  本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原先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两年三熟,建国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变更为一年两熟。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即便是现在,华北平原的灌溉方式也不先进,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只有大量开采地下水。

  “不只是这里在抽(地下水),别的地方都抽。”上述翟姓村民对本报记者说。

  刘洋告诉本报记者,这一块要监管起来很困难。因为地表水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只需要到县水利局备案后,村民就可以自行打井。

  而对于农民来说,农业要进行灌溉,尤其是大田作物,不需要支付水费,只需要付电费。电费成为农民进行灌溉的主要制约因素。

  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下所形成的地块分散,导致喷灌、滴灌这样的节水技术很难推广。刘洋表示,不包括水源工程,田间采用喷灌设施,大概需要1600~1700元。滴灌比采地下水灌溉高200元。虽然政府有补贴,但是农民仍然没有动力。

  “这主要在于农民一般只关心眼前利益。前期的投入,后期的维护管理,都需要费用。往往是后者的成本更高。农民看的不是节水效应,更多的是经济效应。只要将水引到田地里面,收上庄稼就行了。不会关注环保问题。”刘洋说。

  缺水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衡水。武强县农牧局副局长张金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尽管农业是耗水大户,但是作为全国粮食产能大县,武强县每年为生产5亿斤以上的粮食,不得不开采地下水。

  张金芳表示,作为主要的耗水作物,冬小麦在生长周期内需要3~4次的灌溉。占整个农业用水量的近七成。但不能因此就一味要求调整种植结构,还得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来定。目前来看,主要问题是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

  为发展节水农业,张金芳介绍,一要改变灌溉方式,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二要在关键时期,也就是选择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除此以外,深耕深松、选用抗旱品种,推广覆盖保墒等措施也被采用。

  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衡水市武强县调研时指出,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节约用水是重点。农业是节水的重点领域,要适当调减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面对近年来农业生产的代价,“十连增”背后,中央已经不再单纯强调增产,而是更为重视粮食的安全以及农民的增收。这种以牺牲地下水为代价来维持粮食增产的农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破解农业生产与地下水开采的矛盾,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河北将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压减冬小麦面积,改种玉米、棉花等低耗水农作物,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同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采取引水、调水、蓄水等一系列措施。

  “上项目,先看水够不够”

  除了农业,河北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水资源的压力。

  自从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被赋予重要使命。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这一数据低于53.73%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京的86.3%、天津的83%存在较大差距。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河北将面临资源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尤其是考虑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衡水考察时,汪洋特意提到,要遏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镇规模。

  高耗水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导致的不但是产能过剩,还有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郭卓然对媒体表示,过去是先建项目,然后找水。将来是要先看水够不够,然后再决定能不能上项目。这是节水思路的转变,也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际上,在河北省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后,2013年,邯郸市开始实施控水方案。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禁止建设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项目。

  “方案的实施将倒逼产业的转型,有效控制重污染企业的进入。尤其是政府将水资源的管理作为水利改革发展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刘洋表示。

  为防止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2011年,北京市提出“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将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对于地下水超采严重的河北省来说,2014年,国务院开始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汪洋强调,通过“控”、“蓄”、“养”,增强水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地下水超采治理,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尽管有外来水源,如南水北调、引黄入冀,但是从根本上,还是要改变过去粗放的用水方式,按照省级意见要求,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刘洋说。制图/蒋浩明(刘洋为化名)

(编辑:SN01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春城被指花费千万做道场迁祖坟
  • 体育欧冠-C罗两球创纪录 皇马4-0拜仁进决赛
  • 娱乐琼瑶状告于正 律师:以改编权起诉胜算大
  • 财经问题汽油盛行:中石油中石化或暗地里涉事
  • 科技体验特斯拉Model S:上网功能缺失
  • 博客徐焰少将:天皇才是日本二战真正元凶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近4成海归就业首份工作月薪不足4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