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 外媒称,很少有“大语种”像汉语一样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比如,输入设备越来越多的使用令许多中国人提笔忘字,结果出现了一种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选手们比赛默写复杂的汉字。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29日报道称,中国不断推进的全球融合的另一个影响并非汉语所特有:吸收外来词。尽管吸收外来词往往被视为一个社会见多识广的积极标志,但是中国的反应绝不是积极的,至少从国家媒体上看是这样。
《人民日报》此前发表评论,抨击外来词大量涌入,指责它们“伤害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
该报指出:“外来语的使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来词的过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引起公众不满。”
这篇评论列举了WiFi、CEO、MBA、CBD、VIP、PM2.5等大量外来词不经翻译日趋流行使用的例子,试图解释该报所说的“零翻译”,特别是滥用英语外来词背后的原因。
该报质疑说:“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
《人民日报》采访的几位语言专家对这种现象提供了多种解释,其中包括“懒惰”,中国人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西方文化强势”与外语翻译人才匮乏等。
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对《人民日报》说:“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傅雷、朱生豪、许渊冲、陆谷孙等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夏吉宣认为,中国大量借用外来词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他说:“国人的文化自信会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而增长,到时,外来语泛滥现象将逐步‘退潮’,甚至恢复成汉语表述。”
报道称,尽管《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没有呼吁彻底消灭外来词,但是它强调更加规范地吸纳外来词和尽可能使用其中文译名的必要性。
据报道,去年公布的第一批推荐使用外来词中文译名表中,多数外来词为缩写词,比如IQ(智商),IT(信息技术)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表中有些规范中文译名,比如艾滋病,比原来的英文词“AIDS”应用更广泛。其他外来词,比如“GDP”和“PM2.5”,尽管政府鼓励用中文译名,但仍被广泛使用。据《人民日报》的另一篇评论说,第二批和第三批推荐使用外来词中文译名表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夏吉宣说,外来词成功转化为汉语表述的一个例子是“E-mail”。他说,一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为“伊妹儿”,现在都改用“电邮”了。
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学专家都认为越来越多地使用外来词必然会对汉语构成威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在电子邮件中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原标题:美报:外来词“入侵”汉语引发中国官媒担忧)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