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礼品回收”生意冷下去
“五一”坐火车外出,邻座是个“85后”,安徽阜阳阜南县人,到上海打工已经15年。他们很多老乡都在北京、上海经营“回收生意”——回收购物卡、名烟名酒、虫草、名表、名包、数码产品等等。
“85后”租了一个店面,从2006年起还在网上办了网页搞宣传,十多年下来,日子已颇为稳定,边收边卖,一年收入少则十万,多则二十余万。但这两年,生意陡然下降,“有的店天天都很冷清,没有什么成交。”
“要说生意好的时候,还是前几年,像52度飞天茅台,市场上能卖差不多2000元,我们回收价1500到1600元,年份酒也很火。我有一个酒店的关系,他有几个电力局的客户,天天都在吃喝,像在酒店上班一样,喝的都是15年、30年的茅台。他们喝多醉多,酒店的人往往开五瓶说是六七瓶,多出来的这一两瓶就转给我帮着卖钱。”
“那几年,有的官员一个周末能给我打几个电话,让去拿东西,有卡有烟酒。卡的回收价最高,可以达到95、97折。有时他们还带我去加油站,让我在油站商店里挑酒,直接拿走去卖。他们把酒开到加油发票里。”
哪里的官多官大,哪些部门和行业强势,哪里的回收生意就好做。有送的,有回收的,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产业链上低端的,在马路边摆个回收招牌。高端的,都有稳定的客户,只需要打打电话、开车去取。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礼品产业和回收生意不可能不存在,但是“三公”消费、公款报销、政府采购中所充斥的私人消费和牟利,以及寻租背后的礼品热,则应越少越好。近年来,诸如公费医疗卡帮家人报销,甚至从公立医院取药卖给小诊所,按发票方向“编用途”到单位平账,把下至白菜萝卜酱油内裤等超市发票、上到家人出国旅游发票拿去充公,用公款去国外看脱衣舞,以及奢靡消费的林林总总,媒体报道了很多,政府也查处了很多,但要真正让损公肥私、浪费公帑的现象绝迹,需要长期的努力。
只有每一笔“三公”经费做到真实消费、阳光运行、即时监督、全程留痕,而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能公开,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寻租式”回收产业才有终结的希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