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务员自制寻厕攻略 称激进行为会两败俱伤

2014年05月08日03:17  新京报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4月15日,香港旺角街头,因幼儿当街便溺,一对内地夫妻与香港市民起冲突。视频截图 4月15日,香港旺角街头,因幼儿当街便溺,一对内地夫妻与香港市民起冲突。视频截图
4月27日,香港公务员@中流青年 实地探查后发布长微博“寻厕攻略”,过万网友点赞。视频截图 4月27日,香港公务员@中流青年 实地探查后发布长微博“寻厕攻略”,过万网友点赞。视频截图

  “我愿意做那个修补裂痕的人”

  幼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引发陆港舆论口水战,香港公务员自制寻厕攻略,用实际行动缓和两地矛盾

  ■ 对话人物

  微博名“中流青年”[微博](其本人不希望透露真实姓名)。80后,13岁随父母从山东移居香港,目前为香港一名普通公务员,妻子香港人,育有一儿一女。

  一场内地男童香港街头便溺引发两地网民升级骂战尚未降温,一条“香港寻厕攻略”的长微博被悄悄转发过万。攻略以事件发生的旺角街头为例,介绍了七类场所的公厕状况,并配以地图,还标出了易找度、清洁度的星级。

  这条微博的发布者“中流青年”,是一名有内地生活背景的香港公务员。他希望以一个香港人理性平和的角度,用内地同胞可以接受的方式,来缓解不断升级的矛盾。

  如今事件虽已平息,但陆港两地的矛盾根源其实还没解决,“中流青年”希望大家能思考,原因到底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攻略初衷

  科普一下让两边冷静

  新京报:当初怎么想到要制作寻厕攻略?

  中流青年:事情发生后两边(陆港舆论)一直在吵,我们都有个习惯,先有立场后找证据。这种情况下说得再多,对方也不会听了,吵下去于事无补。那好,不妨先解决心情后解决事情,科普一下,让两边都冷静些。

  新京报:为了制作攻略,你特意请了半天假。走了多少商场?找到多少厕所?

  中流青年:找了七八个商场吧,照片拍了很多。香港的公厕不像内地大多是政府投钱运营,还有老大爷看着,香港的公厕基本都是大型商场和餐厅的厕所,这些厕所属于商家,但也会让顾客和食客使用。

  新京报:从开始行动到最后发布攻略,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中流青年:实地探访就是一个下午,后期制作会慢一些,周五下午去拍,周日就发到网上了。

  新京报:你之前发微博都是繁体字,这条微博少见地用了简体字,是有意为之吗?

  中流青年:当然是啦。虽然对于内地网友而言,看一条140个繁体字的微博并不难,但一条几千字的长微博用繁体字,就不符合内地网友的阅读习惯了,我是为了迎合内地网友的习惯,包括我表述时用的豆瓣体,也是这么考虑的。

  新京报:攻略地图是围绕着男童便溺事件的发生地做的,是出于什么考虑?

  中流青年:旺角是香港非常繁华的地段,在这里做攻略更有代表性。既然事件在这里发生,仇恨从这里开始,我就希望从这里结束。

  攻略影响

  “希望我能启发网友”

  新京报:你发布的寻厕攻略微博,转发已超过两万,想过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吗?

  中流青年:我以前发的一些长微博也有转发量过千的,发攻略前我料到会有很多人关注,但转发超过两万确实有些意外。

  新京报:寻厕攻略发布到今天,网友哪些回应会让你很欣慰?

  中流青年:一名内地网友给我留言,说他虽然对一些香港人如此攻击内地同胞很不爽,但帖子让他明白了,自己看来小孩憋不住时在街头便溺没什么大不了,但在香港这个行为的问题是很大的。这就是我希望起到的效果:我们可以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但要理解这种观点为什么形成。

  新京报:身边的朋友同事知道你发攻略吗?他们是怎么评价的?

  中流青年:他们都知道了,以前我也会对两地文化方面的争议做科普类的帖子,他们的评价也都很正面,认为我的观点比较客观中立,声音也理性。我妻子是香港本地人,也很支持我。

  新京报:你怎么评价自己制作寻厕攻略的行为?

  中流青年:陆港两地的关系就像是存钱罐,负面事件就像从里面取钱出来,那好,我往里面存钱,让矛盾缓和,但负面声音接连出现时,真感觉一个人的力量杯水车薪。我相信我的做法会启发或引导一些网友,为缓和两地矛盾做出实际行动。

  便溺事件

  “激进行为两败俱伤”

  新京报:男童街头便溺事件已经20多天了,回头看这件事,当时你是什么感受?

  中流青年:其实最初我被这件事震惊不是街头便溺,而是家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把孩子推出去说“不要了”,这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在我看来不可思议。至于这件事引发的冲突,我一点都不意外,在香港几乎每隔几天都会发生类似的事。

  新京报: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会怎么做?

  中流青年:如果我看到父母正急着带孩子找厕所,一定会问他们需不需要帮忙,但如果看到的时候孩子已经脱下了裤子,我会怎么做?我真的想象不出来,也许会很大声地和他们说,这里不能拉,要去别的地方,这可能是最真实的举动了。

  新京报:事件过后,一些香港青年用大便道具模仿幼童便溺,导致论战升级,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中流青年:我并不赞成这种方式,这是一种无奈,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另外这种示威也确实反映了部分香港人对内地游客的不满和排斥,这种不满不需要回避。

  新京报:以前两地民众就有过论战,包括“双非”事件、奶粉事件、“驱蝗运动”,这种不满情绪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中流青年:我认为自由行过度开放只是冰山的一角。很多内地朋友说,到香港消费还招来谩骂,香港人真不地道,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消费的钱,大多进了财团和富豪的口袋,香港的普通人没得到实惠,生活的环境却一点点变了味。

  陆港矛盾

  “愿做修补砖头的人”

  新京报:你从内地移民到香港,对两地文化都了解,在你看来不满情绪升级的过程中,双方的什么底线被触碰了?

  中流青年:我这次去旺角拍照片也很有触动,以前街边卖鞋、卖报、卖日用品的都没了,都改成了化妆品店、奢侈品店。这些年香港为了迎合内地游客,业态变了太多,香港人找不到自己的记忆了。而对内地人来说,被同胞这样指责,心里一定不好受。

  新京报:香港很多年轻人捍卫本土文化,这种本土文化与内地有差异的根源在哪?

  中流青年:应该是对规矩的理解。香港人认为规矩是用来遵守的,等车、买东西要排队,但随着内地游客增多,很多香港人发现,如果排队你就上不了车,买不到东西。还有像赛马,香港人的习惯是看见座位上有报纸,就知道是观众暂时离开,不会去坐,但内地游客不知道,扔掉座位上的报纸就坐了。

  新京报:你身边的香港人也会这么想吗?你会和他们解释内地的文化习惯吗?

  中流青年:我觉得自己在香港社会算中产阶层,我和同事朋友在陆港矛盾中属于温和派,很多同事是香港本地人,他们不理解,我就和他们解释,他们可能仍然不原谅,不接受,但态度上会有变化,这就够了。

  新京报:你觉得在这次缓和两地矛盾的过程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中流青年: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催化剂,不一定会改变全部,但提出了一种理性思考方式。很遗憾在香港像我这种有大陆生活背景的人,站出来说话的并不多,我希望有更多人站出来做这件事。如果说陆港关系有裂痕的话,我愿意做那个修补砖头的人,只是不知道能修补多少。

  解决之道

  “走进对方立场想想”

  新京报:以你在两地生活过的背景,在缓和两地矛盾中有什么优势吗?

  中流青年:我在内地生活了10多年,对内地文化、社会准则的理解比身边的香港人更深,我也了解香港人不满情绪背后的原因,在思考和表达方式上,更容易让两边接受。

  新京报:如果有更多人像你一样去做,你对这种矛盾消弭会持乐观态度吗?

  中流青年:我不知道。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持悲观态度,但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去做只是希望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新京报:在缓解港人这种不满情绪上,你认为政府做得是否到位?

  中流青年:这是政府的职责。旺角已经饱和了,那政府就该想办法怎么解决,才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你是修改规划也好,调整厕所比例也好,这就是政府该思考的问题。

  新京报:对两地民众从各自心态上应做的改变,你有哪些建议?

  中流青年:还是同理心吧,把自己带入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双方可以不认同,但应该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 事件回放

  ●4月15日,香港旺角街头,一对内地夫妻因2岁儿子要方便无法及时等到进卫生间,让孩子在街头便溺。期间被路过的港人王某拍下,内地夫妻要求取走拍摄储存卡遭拒,双方发生言语、肢体冲突。

  ●事件在4月下旬被广泛报道,各种误解和流言也随之发酵,逐渐扩展成陆港两地网民间的一场论战。这也是继“双非”、“奶粉”事件后,两地网民言论冲突的集中爆发。

  新京报记者 贾鹏 实习生 罗婷 曹忆蕾

(编辑:SN069)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11名中国渔民被菲抓扣 中方要求立即放人
  • 体育英超-曼城4-0登顶超利物浦2分 视频
  • 娱乐周迅首公开恋情合照曝光 男友为华裔影星
  • 财经多家投行涉嫌聘用亚洲官二代遭美国严查
  • 科技移动互联网大会首日:智能机器人成亮点
  • 博客实拍:揭秘美国最难进的深泉学院(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性知识缺乏 高二女尝禁果怀孕要生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