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花费上千万 每天开会数百人——从广州首“晒”会议费看“文山会海”之重
新华网广州5月11日电(记者毛一竹 叶前)近期,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政府网站上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三公”经费外,不少还将会议费单独列入。记者发现,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
作为全国首个主动公开公议费的地方,广州做法受到社会赞许。但在“账目”中,一些区县、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会议费,有的甚至平均每天一会,一天要花费数十万元,引发了不少争议。
会议费“逆势上扬”,一个区一年花费2800多万
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预算晒出的会议费是2850万元。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据此估算,如果按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的会议费超过11万元。这到底要开多少会?又或者这些会到底得有多豪华?
自去年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表示要改进会风、削减“文山会海”。据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今年1月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13年全市会议经费与2012年相比下降52%。
但记者发现,从公布的预算安排中,个别部门的会议费非但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扬”。记者从广州市政府官方网站看到,在41个政府部门中,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会议费增长了4倍多、广州市外事办的会议费增长了1.1倍。此外,广州市公安局、教育局、人社局、工商局、外事办5个部门的会议费预算均过千万。
花都区因2850万元的会议费被韩志鹏调侃为“星际会议”。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召开的三、四类会议每人每天不超过450元,规模分别不得超过150人和50人。据此测算,花都区每天有200多人在开会,显然超过中央国家机关三类会议的规模。
而根据广州市会议费有关管理规定,包括食宿在内每人每天的会议费不得超过280元。如果在当地开,无需住宿,会议费则按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按照280元最高标准,每天参会人数则高达407人,比国家召开的二类会议规模还要大。
统计口径“打混仗”,“会议费”还隐藏着什么?
花都区在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中回应称,由于对会议费预算编制口径理解不统一,将部分培训费列入了会议费预算。但到底有多少培训费被“打包”进会议费却没有交待,只是举例称,区教育局列了200万元培训费进入会议费。
广州市教育局回应,其下包含66个预算单位、人多会多。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回应,因统计口径调整,将此前列入专项的战略性主导产业资金中的费用列入部门预算,导致会议费飙升4倍。
这些回应虽然看起来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还是反映出预算科目管理的混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认为,根据《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会议费与培训费分属不同科目,不应混为一谈。虽然不排除有些培训的形式与会议相似,有的会议借着培训召开,造成经费混淆,但这一问题恰恰说明当前预算管理的松懈,支出随意、混放的现象非常突出。
“一项支出超了,就放进其他科目,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很常见。”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傅元略坦言,因为经费突破标准,必须要向人大报告,经人大批准,为避免这样的程序,一些单位会把超出部分放入其他科目,鱼目混珠,减少麻烦。
记者采访发现,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下,公务接待的口袋越扎越紧,大张旗鼓的吃吃喝喝明显减少,但隐蔽的吃喝行为仍在继续,不少就藏在“会议费”的“账单”里。广州市一名在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如今,有单位将一些集体外出活动列入会议费支出,在一些定点酒店接待,票据也是走会议费。
根据预算安排,广州市本级各部门2014年会议费总额2.26亿元,比2013年的2.9亿元下降超过22%。本年度的“三公”经费总额为4.79亿元,与公众已经关注多年的“三公”经费相比较,可以看出,会议费是名符其实的“第四公”,而且额度相当大。
为什么会议费会膨胀成“第四公”?蒋洪认为,眼下,人们对“三公”消费越盯越紧,一些招待经费就被作为会议费掩盖起来,借着开会的名义继续进行。而会议费这一科目的设计本身就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对其含义、口径加以梳理,“否则真会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名财政部门的干部也向记者透露,哪笔支出放在哪一项,各部门单位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即便是业务部门也很难从庞大的数据中审核出来。
深圳市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说,不排除有的地方在会议费中开支吃喝账,这在过去也有案可查。在额度相当于半个“三公”总额的情况下,要防止有的地方借会议之名继续行吃喝之实。
晒含义、晒标准、晒细账,“第四公”要让百姓看得懂
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下,财政部等部门去年9月下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严格控制会议费,并将会议费纳入部门预算,单独列示。
吴君亮等观察人士认为,本年度预算公开中,全国尚无其他城市主动公开会议费。广州“晒四公”的做法值得赞同,却也有很大改善空间。广州市政府本级各部门和下辖各区虽然公开了会议费预算,但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的会议费,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和增减情况,没有会议内容、数量、规模等具体说明,如此遮遮掩掩的公开,诚意与意义是否大打折扣?公众又依据什么评判这些支出到底是否必要、合理?
从关注“三公”到关注会议费的韩志鹏说,既然会议费预算如此之大,各部门应该在预算公开中列明会议的数量、参与人数和每次会议的费用,确保群众看得懂、监督得到,避免变成“糊涂账”。
蒋洪认为,在会计科目中要对会议费的含义、口径加以梳理。“是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算个会?培训算会,商业活动算会,招商引资也算会?定义太过笼统,就会让各种不正常花费钻空子。”
另外,记者注意到,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各类会议的支出标准,但不少地方并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在预算公开中也未列明会议的人均标准几何。一些专家及业内人士呼吁,会议费的地方标准也应尽快确立,让各种“打包”“夹私”行为无所遁形。此前,就有地方部门公开公务接待总数和人均每餐100元的标准后,很快“露馅”,关注预算的公众据此测算发现,一个部门每年接待超过1.2万人次。
珠三角某市一名市直处级干部直言,尽管中央要求压缩文山会海,目前机关会太多仍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会,有时候一天三、四个会,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从根本上讲,会议费预算公开,压缩会议费,都得从减少会议开始,可开可不开的应该不开。”她说。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