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味十足 刺刀见红
兰考民主生活会亲历记
本报记者 王汉超 曲昌荣
5月8日的兰考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引发了关注,或说不小的轰动。会场劲风扑面,连同我们这些被“批评与自我批评”劲风扫过的人,也一样被触动,被教育。会场内外,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民主生活会,多么被党和人民所热切期待。
一开始坐到会场,并没有感觉不同。普普通通的布置,与惯常的会议没什么两样。会议的议程也相当简单,11名县委常委、班子成员逐一作对照检查,每一个人自我批评之后,其他人向他提意见,开展批评。会议不限时长,以交流充分为准。没想到会议火星四射,从早上,一下开到深夜。
1
自我批评:心里藏的,说出来,越发可敬
当第一个发言人县委书记王新军开腔不久,自我批评的火辣辣就让人心头一凛。“去年1月,袁厉害收养的孩子,在自己家烧死了7个,烧伤了1个,这是我们长期漠视群众疾苦的恶果,能不愧疚?!”他发出一连串拷问: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却没根本改变兰考面貌!兰考群众那样可亲可敬,反而群众上访不断!……很多语句,让埋头记录的记者都不由停下笔,看向发言席。
真话,总是火辣辣的。自我批评像风一样刮,像雨点一样打下来。“高速公路出入口,客人领导看得见的大路,得到高标准打造,通往农村的干道,却迟迟未修;超标准大建焦裕禄文化苑,其实违背了焦裕禄精神;上级抓得紧的,自己看得就重,‘三农’不好量化,往农村跑的就少;调研成走过场,一口气能跑三乡九村,雨过地皮干;个别单位建楼,只看到对城市的拉动,没考虑对国家级贫困县的负面影响;花公家钱不心疼,办公室寝室的空调,整个冬天不关……”
有领导带头,全体县委常委的对照检查都没束手束脚,而是不虚不绕,掏心见胆,自我亮丑。县长周辰良检查说,出差一般宾馆不想住,公交地铁不想搭,衣服不是名牌不想穿,下乡冬天怕冷、夏天怕热、风天怕沙;县委副书记毛卫丰检查说,心里面把自己看成官,把群众看成民,有时遇事先考虑个人职位安危;宣传部长李金光检查说,过去分管招商,开封五星级饭店一周去几次,老板服务员见了我都打招呼,感觉很有面子……
可以说,这些真实心迹,过去不会讲,谁也不敢讲,尤其在领导干部身上,尤其正式场合。久而久之,成了“国王的新衣”,每个人讳莫如深。但不讲,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下乡怕脏,工作怕累,遇事情怕担责,好面子,好排场,好见政绩,这些是不少人心里真实滋长的心理。可这些真的藏得住吗?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把窟窿藏着掖着,可到群众那里,风大着呢。反之,大声说出来,正视它,才能丢掉这个包袱,去除深藏的污垢肮脏。说出来,并没有因此贬损一个人的形象,反而检讨越深刻,人格越发可敬。
批评能将人“提纯”。很多人发言中回忆起成长,讲到自己农家出身,父母平凡本分,讲到在乡镇基层岗位的多年历练。周辰良回忆起刚当副县长时,被父亲、一位退休教师数落:“中学工资都发不齐,我看见你坐着轿车,打着大哥大,心里就烦!”而自己却对群众有愧。2012年因缺乏实地调研,农田水利忽视了乡与乡间的水利衔接,致使1万多亩地灌溉不到,大片麦子枯萎,“农民全家就靠这一亩半地啊”。他抑制不住,哭出了声。
2
批评环节:谁啥样,人心都有一杆秤
更火力十足的环节,出现在相互批评,提意见的时刻。尽管事先已经过多轮谈心交流,但批评意见不绕弯子说出来,听来还是有些“打脸”。很多习惯了“先谈成绩再提希望”式批评的同志,一开始,都替被批评人“难堪”。
常委们批评书记,作风武断,动不动拍桌子,批评人,“让人见你就怯,被骂得晚上睡不着”,“汇报还没等说完,你就定了调”,“手伸得远,政府性事务你拍了板,政府领导还不知道”。
常委们批评县长,批他经验主义,“中军帐里发令牌”,贪大求洋却造成土地浪费,环境遭殃,一次水污染,“被处罚的钱比得到的税多得多”。批他不分情况,偏重结果,不问过程,拆迁压任务,“城关乡60%上访与拆迁有关”。批他政绩观偏差,招商引资躁进,农业“嘴上重视”,“打了井没有电,至今农村还有危桥……”
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批评中,同志之间关系却越来越真诚,班子越来越团结,有责任争着抢着担当。当有人批评组织部长,妇联主席位置长期空缺,没及时配备,县委书记抢着说“这首先是我的责任”。当县长哽咽说不下去,好几个同志都跟着流泪。
旁听的人也很受触动。众人的批评中,迅速勾勒出了一个人的缺点。人心都有一杆秤。上级下级,不是天天能见到的,但在共事的同事眼中,任何“小九九”,一星半点虚伪和骄傲,都无处遁形,只是平时没有点出来。而提意见,恰恰是对同志最有价值的关心。
主持会议的省委书记郭庚茂关键时刻点评,适时引导,在常务副县长田风的评议环节,他帮田风总结:你说艰苦奋斗的意志衰退,我看是享乐思想在滋长,你说科学发展理念欠缺,我看是功利之心在作祟。我多说两句,是为你好,是帮助年轻同志。不怕不足,怕不虚心,怕不自觉。
3
红完脸,出完汗,待去工作中见实效
会议从上午8时半开始,过了12时,才进行了4位同志。下午3时接着开,一直开到晚上将近10时。在见缝插针的就餐时段,看到几位县委常委打过饭,继续说民主生活会的话题,生活会从会场开到了餐桌。
3个月来,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几乎都没有回过家,这样批评成了常态。在会下,尤其一对一的时候,批评更猛烈,更不留情面。县委书记严厉有余,柔性不足,过去大家怕他,现在他几乎求着大家向他“开炮”,说“一定要一针见血,算我求大家帮忙了”。
在一轮轮激荡,打磨中,很多人的对照检查已重写了20多遍,少的也有十七八遍。早丢开了“怕伤感情、怕过后算账、怕群众抓住小辫子”的顾虑。每个县委常委都拿出两到三天,住到村里听意见。“拉家常中听到了真话、实话、心里话,聊天中聊出了问题。那些话汇报听不到,闭门想不出。”
谈到会上“红脸出汗”的感受,县委常委发出相同的感慨:“尽管会下都相互提过,但在会场上,感受还是不一样,说不出的难受。”“检查自己,像照着镜子搧自己脸,恨自己,你怎么就这样?”“听别人提意见,像针在扎。”在接受批评时,多位同志满脸通红,坐立不安,头都抬不起来。但下来,当事者说,接受批评是沉重,但也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红红脸红出了真心,洗洗澡洗掉了污泥”。
记者在10多个小时的会议中埋头记录,见证着这段历史,观察真正的党内民主生活,体会着总书记“真刀真枪、刺刀见红,不能莺歌燕舞”要求的良苦用心。记者职责所在,是最大程度还原现场,提供模板,提供借鉴。同时也接受了教育,充满感慨,这样的作风建设真应该如实执行好,深入持久做下去,用到工作中,抓出长效,见到实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