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讯(记者陈荞)昨天,民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7月开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将正式启动,并将持续至2018年。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约2万地名,各地存在大量地名乱象。民政部将建立相应制度,明确地名专家论证、听证制度,并实行地名政务公开。
每年新增两万地名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介绍,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但近30年来,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仅就城市数量来说,由356个增加到656个。每年会出现两万个新地名。
据介绍,第二次地名普查确定了海域、陆地水系、陆地地形、水利、电力、通信设备、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12大类地名。2009年到2012年民政部曾开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3年内普查了359个县级区划,完成了总工作量的1/8。试点期间已经完成了陆地沿边地名普查和海域地名普查,包括钓鱼岛、仁爱礁等地。
整治地名五大乱象
“此次普查除了要摸清我国的地名家底,更是要整治地名‘大、洋、古、怪、重’的五大乱象。”
宫蒲光解释说,很多地名动不动就是广场、商城,但其实广场不广,也无场,一些地方还热衷于改老地名、起洋地名。“这些名字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是有很多重名,比如北京的新村路就有6条,还有加州小镇之类的,很多城市都有。而“古”则体现在动不动是王朝酒店、皇后大酒楼、格格餐厅,有些地名则很怪,“比如重庆就有个‘黄泉路’,一问说是两条路合并后各取了一个字,还有叫‘土八路’的地名,土桥和八公里路,两个一合并就叫‘土八路’。”
地名确定后将公布
宫蒲光说,推行近30年的地名管理条例,其修改也已经列上日程,民政部正在跟国家法制办衔接、协调。
同时,民政部将建立起地名论证、审批、备案、登记制,实行专家论证、听证制度和地名政务公开制度,对地名怎么确定、确定以后要进行公布。此外,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也将建立,对地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行分级管理、分级登记以进行保护。
(原标题:民政部着手整治地名五大乱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