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道

2014年06月29日03:20  新文化报 收藏本文

  更多精彩见《新文化周刊》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影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道

  诗人小海在剑桥大学

影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道

  封面文章》

  对话人小 海 第三代著名诗人王逸人

  本刊“封面文章”主笔

  编者按

    作为第三代的诗人代表,小海多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对于诗歌的信仰,坚守着自己的诗歌创作。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诗人注定要耐得住寂寞。近期小海的新作《影子之歌》出版问世,这是一首长诗,是一种“心问”,即沉思地逼问自心,从而把个体生命的种种细节转化为一种活泼、辩证的禅悟境。小海为人真诚,藏智于朴。对他来说,写诗无疑是一种自我救赎。他以朴素的诗句来“参与这个世界的生死流变”,表达着对人间和万物的悲悯之情。今天的“封面文章”让我们来和

  小海谈谈诗,他的话语方式我们已很久不曾听到。

  ■作品简介

    《影子之歌》写的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需要变无形为有形,从无中生有,这样的写作更有挑战性,有助于拓展诗人个人的诗歌疆域和精神版图。在这方面,小海做到了极致,将汉语诗歌写作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部长诗,想象奇特,对文化积淀和文化心理,做了一次集中梳理。不仅是诗人自己的,也是我们大家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简介

    小海,生于1965年,原名涂海燕。江苏海安人,中国现代诗人,第三代诗人代表人之一。

    小海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从1980年起发表诗千余首,并出版了多种选集,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著有《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村庄与田园》、《北凌河》、《大秦帝国》(诗剧);长诗《影子之歌》;对话录《依兰·斯塔文斯与小海:关于文学的对话》等。先后曾获得《作家》杂志诗歌奖,《诗林》诗歌优秀奖,《滇池》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等。小海是《他们》诗派成员之一,与他人合作编有《他们十年诗歌选》。

  1

    王逸人:小海先生,您好,首先恭喜您的新作长诗《影子之歌》的出版,我虽受到过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很大影响,但不得不说这几年拿出很大版面来做诗歌和诗人,于我这个操作者而言都是个比较奢侈的事。但我觉得即使在这个年代还要恪守个价值观,那就是弄个好包弄块名表的才不是什么奢侈,一个人自身只有到了无可夸耀的地步才会显摆那些。相反像我们这样在这个毫无诗意的年代里谈谈诗才是奢侈。首先说诗歌的标题“影子”这个意象,经过那个年代文学训练的人在心中有个小小的涟漪,它与镜子、迷宫、黄昏、梦境、树与石等都带有博尔赫斯的况味,不知道我的这个感觉可是准确?

    小海:关注诗人、诗歌,听上去像是在说“遥远”的八十年代。但是,关注诗歌、文学就是关注我们自身。文学是人类的镜子与影子。文学是向内的,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与尊严、人与生活等等,也即是关注我们的共同命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恒定的,类似你说的“恪守价值观”。外在的物质功用比如“好包”“名表”类装饰品会变旧变破,不断变幻的。诗歌与文学当然是最好的美容品和奢侈品,“腹有诗书气自华”,它塑造内在的气质,给人智慧,甚至打造人的灵魂。这个时代,人的物质欲望激活了,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性。

    “影子”作为文学意象进入我的视野,让我着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因素就是:人的自我主体性的获得与影子的关系问题。诚如你所言,古今中外的一些诗人都写过影子,包括陶渊明、李白,也包括美洲的博尔赫斯、帕斯等。就像你所观察到的,当它成为一个主旨性意象进入到我的生活和写作中时,我必须抓住它,扭住不放,和影子的搏斗,也是一场自我搏斗。“影子”被我造就成与日常生活并行不悖的纯粹的交换符号。毕竟,“影子”是在全球这一普遍消费主义文化大潮语境中发生的一次诗歌实验。这部长诗就记录下了这样一种精神的历程。

    王逸人:还是说“影子”这个意象,在长诗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是,被赋予很多意义,集善恶于一身,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在想,这个作者得孤独成什么样啊,能抓住的好像只有影子?

    小海:古代人有“对影成三人”的孤独,现代人有“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有的是孤独,有的是被孤独。在古人笔下,有的孤独是“落花人独立”的寂寞,有的孤独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怅然,有的孤独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道。我对影子的“赋形”,主要是想探索关于真实与虚幻、历史与时间、艺术与语言、生命与哲学等问题。诗集是从我600余首同一主题的长诗中精选出261首小诗组成的文本,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开放的体验系统,是关联性的关系总和,反映了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事物与世界的关系,提示了影子作为我们存在的纯粹形式,可以是超越主体的直观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却又是不可能被完全对象化和客体化的。影子并无实存,却又通过当下被关注,被追溯到我们自身———我们存在时它存在,我们不存在时它依然存在。通过对影子意象的诗性思考,“如影随形”般对宇宙人生许多关系重新加以思考———或具体、或抽象,并融入、汇集到一个自恰的抒情体系中来,因为影子可以“变无形为有形,从无中生有”,影子不是生命,但貌似生命,是生命的运动和变化的抽象形式。

  2

    王逸人:我在十七八岁时也偷偷写过诗,从没想过发表,就是干那个年龄该干的事,挺好,其中也有灵光一闪的宝贵之处,后来读了艾略特的《荒原》和金斯伯格的《嚎叫》等,我就暗暗较劲写首长诗,后来发现愿望代替不了现实,操作不出来,因此我非常佩服写长诗的人,佩服他们的驾驭能力。《影子之歌》是长诗,请问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体例?另外对您而言,长诗创作是侧重于毅力还是侧重于自身才华?

    小海:长诗与短诗的建制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们说外在的能够看见的如长诗的总体结构布局、骨架、形制、脉络、段落、句式等组成了外在的形式规范,还有一种是内在的韵律、气息、呼吸、节奏,属于个人精神气质上的。艾略特的《荒原》和金斯伯格的《嚎叫》恰好是两个极端上的长诗。《荒原》是有理性架构和自控力的,结构是复调式的,交织着作者思考西方现代文明出路与市民世俗生活情态的描摹,掺杂着拯救与毁灭的宗教情绪。而《嚎叫》的创作方式是同归于尽式的,类似于一种精神吸毒,完全听任和放纵自己的才情与幻觉引导。我听过一盘金斯伯格的朗诵磁带,像火山喷发,像涌浪排空,那种长句式就是他呼吸吐纳的节律。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是很排斥长诗的,认为没有这个品种。进入中年后,有了足够的耐心。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年少时我除了旅行外,并不爱好体育运动,但五六年前,我喜欢上了长跑,极端恶劣天气除外,每天坚持跑10公里,每年参加马拉松赛。与此同时,我也认真研习起长诗。我愿意用跑步来类比写作。短诗就像短跑,长诗像马拉松跑。短跑要求爆发力,对起跑、加速、冲刺各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短诗要考虑短小几行的能量发挥、句子的张力;长诗则要规划与经营,你说的毅力与才华缺一不可,就像马拉松跑,必须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调整比赛时的速率,要是按短跑的方式跑,那么是注定了跑不远的,也许出发不久就会败下阵来。

    王逸人:现在我越来越感到语言的局限性,写评论文章都能感觉到,而写诗对于语言的要求更高,要用语言表达不可言传之物,您可有这种局限性的感觉,您怎么克服呢?

    小海:你的问题包含两种疑惑,一方面思想体现在语言里,可语言又有它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精髓,存在于千差万别的表达方式之中。我们面临的语言挑战,首先是语言与思想的脱节,其次是语言与行动的脱节,甚至相背离。最后才是恰如其分的言说,言说者与倾听者、适用性与有效性的衔接。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谈到,我们的世界的界限就是我们语言的界限。我们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而雅斯贝尔斯说:未被照亮的种种现实就遮蔽在习惯用语之下。

    语言是诗人的故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诗人的摹仿称作“影子的影子”,扬言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可你知道,诗歌在西方又有着多么强大的传统,被视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是古老的,汉语中的一个词语常常可以上溯几千年,语言又是常新的,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克服诗歌语言的局限性就涉及到语言在诗人创造中的位置,是普遍的、失灵的语言还是心灵的具体的语言?我想,生命之树常青,活的语言是蕴藏在我们生命之中的,即便是惰性语言(习惯用语)也可以通过诗人的笔化腐朽为神奇,转换成活性的、及物的语言,语言呈现的应当是诗人心灵的状态。

  3

    王逸人:您好像因为写诗的特长,当年被南京大学特招了,我觉得您还真是碰到了那个通过诗歌可以改变形而下状况的年代,我也遇到过因为发表了一首诗而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而今别说发表一首诗,就是国际诗歌节上拿个大奖作者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请问这个事您怎么看?

    小海:是的,正好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我遇上了,那段时期有几所大学想录我,选择南大是最正确的,那儿有宽厚仁爱的老师和一帮优秀的同学,有自由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氛围。你说的诗歌改变命运的例子这是显性的,更多的对人生和命运的影响其实是隐性的。一个审美的丰富的人生,诗歌或者文学是会陪伴其终生的。但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诗歌的读者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可能是减少了,诗歌读者的欣赏趣味也多元化了,他们有权拒绝一首得大奖的诗。另外一方面,诗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诗人不是超人,也不是“逐出理想国”的罪人,平视生活,“泯于众人”,对诗人与读者都是一种进步。

    王逸人:为了做这次采访,我特意和《作家》杂志的主编宗仁发老师沟通了一下,宗老师对您评价很高,说可以把您视为一直站在汉语诗歌前沿的人。他说您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故乡意识,多是在老家海安的自然和田园中寻找诗意,这个时期的转变是怎么形成的?

    小海:《作家》、宗仁发已经成为新时期以来的两个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文学符号,是我这个地处江南的诗人眼里东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作家》是诗人和作家的孵化器也是特训营。这是一本杂志和一个人的奇迹,当然也是由胸襟、文学抱负与鉴别力所决定的。如果有人以后要编我的诗选文选,将我历年来发表于《作家》上的作品汇编成册即是,基本不会有什么重大遗漏。说到转变,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诗人总是想着颠覆自己、寻求突破,尝试各种可能性。八十年代,我的诗歌有一个自然吟唱的基调,九十年代主要创作村庄、田园、北凌河这样的系列组诗,进入新世纪我不想沿袭老路,放弃了标签式的主题与创作路径,因为我有了一些诗与思的积累,比如仅仅就个人阅读兴趣而言,就从早年主要偏重文学艺术而转向了历史与哲学,加上工作的变动,个人生活阅历的增加,生命的体验与经验更加真切,这就带来了创作实践上的变化。这个转变是个渐进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临时的决定或者说一次灵感突袭。

  4

    王逸人:新世纪以来,您的诗剧《大秦帝国》引起了诗歌界的极大关注,我不知道当下还有多少人能操作诗剧的,这部作品意韵丰盈,将多种声音和戏剧性因素交汇在一起,请您谈谈有关于它的创作过程?

    小海:《大秦帝国》和《影子之歌》的创作差不多是同时展开的,只是发表有先有后。按我的设想,《大秦帝国》是属于历史纵向的、时间轴上的作品,《影子之歌》则是着重于空间性、横向开拓上的一个作品。创作《大秦帝国》需要做一些案头工作,比如起码要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评价,而真正贯注于这部作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作为创作者本人的,而不是书本中的。在创作诗剧前,我先以大秦帝国各色人物为中心,并以他们大致的出场顺序,完成了人物志的诗歌写作,然后再调动诗歌与戏剧的元素,运用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行诗剧创作。如果说人物志是采取了散点透视的方法,那么诗剧则要求立体地呈现,考虑声音(对话与呼应)和音乐的效果,要分场次进行谋篇布局,设置戏剧冲突,合成诗剧最后的有机体。也许,这更考验一个诗人的综合能力。后来,我将人物志和诗剧这两个版本一并交给了《作家》主编宗仁发先生,让他来做最后的裁决。结果你们看到了,他的眼光是独到的,诗剧的形式反响不凡,既有诗的韵味,更具戏剧张力。我也喜欢你的评价:意韵丰盈。

    王逸人:《大秦帝国》可有导演想把它搬上舞台或银幕吗?我们知道当年张军钊拍的电影《一个和八个》其原始文本就是郭小川的长诗。

    小海:坦率一点讲,国内能够把握诗剧这种舞台艺术形式的导演屈指可数,值得信任的恐怕更少。我想说,《大秦帝国》主要还是一个文学性的本子,每个阅读者都有一部延展到舞台上的《大秦帝国》不是也很好吗?!这是创造性阅读。在上个月的南京理工大学诗会上,大学舞蹈团和诗社成员合作把我的《大秦帝国》的片断搬上舞台,但因条件所限,诗剧的整体效果难以呈现。《一个和八个》从诗歌到电影虽然不是个例,但国内确实不多。5

    王逸人:请告诉我们对您影响最大的诗人是哪位?向我们推荐这位诗人的哪些作品?

    小海:本期《世界文学》“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栏目我有一篇文章:精读与对话———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一条未走的路”。另外,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垒墙》等名篇也让人常读常新。

    王逸人:您怎看待诗歌读者群的断层,尤其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学校里已经不读诗了,我觉得那个时间段不搞搞务虚的东西很可惜的,要务实没关系的,以后的时间有的是。

    小海:我赞成你说的。大学是通识教育阶段,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黄金时光如果没有人文、审美的滋养真是可惜。刚刚高考结束,一大批孩子将要进入大学,远离了升学、高考的压力和父母的监护而开始新的一段人生,真的可以像你说的那样“抬头仰望一下星空”。《论语》里曾讲到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诲:不学《诗》,无以言。那么,今天读诗有什么用呢?我说可以释放你的可能性,让你的想象力抵达无远弗届的极限,足不出户也能体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可能会让你更加从容地面对命运的考验,成功与失败。也许,诗歌告诉你的远远不止这些,或者什么也不会发生。只要我们还心存希望、焦虑、恐惧、绝望———诗歌还将一直在那里!

  编辑:王逸人 美编:梁晶 校审:王丽新

  (原标题:影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万庆良出事前1小时临时取消考察行程
  • 体育乌拉圭总统:苏神被禁赛是足球史的耻辱
  • 娱乐高晓松去年已离婚 前妻:他突然提出离婚
  • 财经沈阳行政中心几成空城 开发商差点甩茶杯
  • 科技阿里巴巴将在纽交所挂牌:股票代码BABA
  • 博客万庆良的8大精彩“台词”点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大学生毕业典礼吻校长(图) 国际高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