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 梁建强 白靖利)苦候多年,公众期待中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却尴尬爽约;承诺去年就并网发电的“世界首台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至今仍在克服“种种困难”;一些地方宣称将办“为民实事”多件,年底却半数“搁浅”……
这些年,公众见证了不少“掷地有声”的承诺,也经历了诸多“说到没有做到”的失望和沮丧。承诺落空的背后,是决策的匆忙还是工作的缺失?承诺落空,又该以怎样的态度给公众基本的交待赢得理解?盘点那一次次没有兑现的诺言,希望能换来一些弥足珍贵的提醒。
一些承诺成“无言的结局”
近年来,最让人们如鲠在喉的事情,莫过于不断飙升的房价和各地调控房价的“誓言”。
一路飙涨的房价,不仅将人们的工资收入甩在后头,更无情地击碎了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面对涨势强劲的房价和社会的呼声,国务院“十年九调”,许多地方政府纷纷作出调控房价的承诺,并信誓旦旦设置“年度房价控制目标”等硬杠杠。但结果是,承诺的目标被纷纷击破,无数相信诺言的百姓望房兴叹。
约谈失效,问责缺位,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几乎成为“一纸空文”,却没有谁站出来向社会和当地百姓做任何说明。事情何至于此?
如果说一些地方稳定房价的承诺属于“楼梯震天响,未见人下来”,那么有一些单位和部门则是在缺乏足够解释的情况下,不断开出新的“空头支票”。
2006年,国家作出“统一核电发展技术路线”的重大决策: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承载“特殊使命”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随之应运而生,并建设“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第一台机组”。
然而,机组并网发电的时间却一直难与承诺相契合。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曾明确宣布,“有望于2013年实现并网发电”;一年后,这个承诺又变成“计划将于2014年并网发电”;而在今年5月,投产目标又修正成“在克服设计固化和设备制造的种种困难后,将于2015年底并网发电”。
承诺无法兑现、“时间表”成为摆设,理应对社会有个坦诚的态度和基本的说明,赢得理解和支持。如果只是一声不吭,随风而过,最终伤害的是自身的公信的透支。
一些承诺沦为“空喊口号”
对一些单位及部门而言,承诺却成为“空喊口号”,甚至言行截然相反。
2012年中央明确提出“八项规定”,并严控“三公”经费,许多部门都明确承诺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但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在预算申报和执行中违反财经制度规定问题比比皆是:
文化部本级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等2个所属单位挪用、套取财政资金一亿多元,其中三千多万元用于违规购买购物卡、礼品或发放劳务费等;卫生计生委本级和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34个所属单位账外设立“小金库”近两亿元;两年间,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等3个单位套取资金近两千万元设立“小金库”,主要用于发放奖金、招待等支出……
再例如,新一届政府明确规定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等,部分地区在空喊口号的同时“顶风”违规:安徽省利辛县、黑龙江省海伦市、湖北房县等贫困地区曝出建豪华办公楼现象,令人咋舌。
言行相悖、空喊口号式的承诺,折射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形式主义等“四风”问题依旧顽固。信守承诺,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仅是强化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部门所肩负的职责使然。
一些承诺“虎头蛇尾”
人们已经习惯,每年年初,各地“两会”多会将一批“民生实事”或“惠民实事”列入工作报告之中,作为向公众承诺办好的重点工作。
细心盘点却会发现,不少地方的“实事清单”虎头蛇尾。2013年广东省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中,用于改善异地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的预算完成进度不到六成;用于提升就业社保水平的资金也只完成了年度预算的65%。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和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同样没有完成年度预算。
当工作报告中列出“民生实事”的豪言壮语时,从各级政府到各界群众无不充满期待;而当“10件民生实事5件未完成”等新闻见诸报端时,这种期待转化为失望,转化为遗憾,甚至转化为怀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强调,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落实承诺,需要一以贯之的决心,需要攻坚克难的执行力,更需要切实呼应民意、民愿的责任感。而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深入推进,以及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贯彻落实,才能让公众在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中积聚起信任感。
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兑现承诺,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倘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承诺无法完全兑现,也应对社会和公众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换取互相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一种态度,更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