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比我们想象的更棒更坚强”
——专访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张玉花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余晓洁、王笛) 由国家航天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将于21日在香港科学馆开幕,展出一个月。之后再赴澳门、内地部分城市巡展。所到之处,航天迷们有机会与嫦娥三号探测器1:1高仿真模型“亲密接触”。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玉兔”再次唤醒,但“问题依然存在”。“玉兔”故障能否排除?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年轻航天人是如何成长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张玉花研究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它顽强得惊人”
记者:国人一直牵挂着远在38万公里的“玉兔”。它最近怎么样?
张玉花:“玉兔”号1月开始出现机构控制异常,随后“带伤”进入在月球上的第二个夜晚。2月中旬,第三月昼来临,科研人员想尽包括各种措施,呼唤“小兔子”醒来。就在人们觉得希望渺茫的时候,“玉兔”成功唤醒。它比我们预料的更棒更顽强。
“玉兔”的设计寿命是三个月。月球上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约28天。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以来,到目前进入了第八个月昼,我们希望取回不少科学探测数据、已超期服役的“玉兔”继续创造奇迹。
“月面石头多、个头大,‘玉兔’在行进中受伤”
记者:“玉兔”是怎么受伤的?
张玉花:难以预知的月面环境一直是嫦娥三号任务风险之一。探测器发射前,科研人员在北京、上海、西北沙漠开展了多项地面试验。我院用火山灰模拟月表土壤,在多个试验场进行月球车分系统模拟试验。
即便如此,着陆区环境的恶劣程度依然超出了预料,简直像个砂石场。石头数量和个头都超过国外资料中显示的“平均每百平方米范围内20厘米高的石头约有4个”。专家的基本研判是,第二月昼期间“玉兔”号在行进中被石块磕碰“受伤”。
记者:故障有可能排除么?
张玉花:如果在地面,故障应该可以彻查、排除。但远在38万公里之外,而且几个月过去了,“玉兔”的本体和机电设备反复经历30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考验,热胀冷缩,电压也开始降低,排障非常困难。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记者:作为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
张玉花: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的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付出了艰苦努力。“玉兔”突破了着陆器与巡视器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控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等多项关键技术,把中国探月提升到新高度。
为给运载火箭减负,“玉兔”和着陆器都进行了严格“瘦身”,从一体化设计到材料再到工艺,从单品到结构,能想到的轻量化方案都想到了。最后“玉兔”总重量控制在140千克。
“玉兔”驶上月面后不久迎来了第一个月午。根据回传数据,同一时刻“玉兔”不同轮子间温差竟高达150摄氏度。1月11日前后,“玉兔”第一次自主唤醒,表明成功突破了月夜生存技术。
“青年人在完成国家使命中锻炼成才”
记者:年轻航天人是怎么成长的?
张玉花:航天是一个培养人、成就人的事业。参与载人航天、探月这样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给年轻人极大的锻炼和激励。比如我院9000多名科研人员中硕博研究生占一半以上,单位努力营造爱护、支持、培养人才的企业环境。大家都“抢活干”,现在“80后”有一大批已经成长为副主任设计师。
早在嫦娥三号任务2008年正式立项以前,我院就主动开展的月球车的预先研究,并承担了“玉兔”八个分系统中有四个半分系统的研制。
嫦娥三号顺利发射、成功落月,我第一时间收到在国外定居的同学、好友的祝贺。那是一种炎黄子孙在祖国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时的共同骄傲。现在我院正积极投入嫦娥五号任务中轨道器的初样研制,相信不久的将来会给国人带来更多惊喜。因为嫦娥五号将在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