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国民党第19届第2任中央常务委员(简称中常委)将改选。据台湾媒体报道,共计39人完成登记,将角逐32席票选中常委,现任中常委28人登记。
依据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候选人需具第19届中央委员身份,依规定向国民党中央完成登记,并经选举监察委员会资格审查通过。近年来,中常委选举常伴随贿选黑金,今年关联选举的邀宴传闻仍不断传出。为此,自登记之日起,国民党中央即表示,已成立应变小组,欢迎各界具名检举,以端正选风。
对国民党改选中常委,台湾各界比较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落实党内民主。至于具体候选人,谁为什么参选,为什么没有参选以及最终胜负成败,岛内媒体已不像以前那样进行各种猜想和推论。
国民党中常委风光不再,无论如何已成为事实。
“千足金”变成“鸡肋”
根据国民党党章规定,该党中央委员由“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常委再从中央委员中产生。
在两蒋及李登辉时代,中常会是国民党权力核心,中常委自然是香饽饽。党内各派系和要角无不竞相争食,当选中常委被视为党内精英更上一层楼的表征。因此,中常委改选,不仅党内关注,由此可能产生的权力结构变化也常常引发全台湾民众和媒体的极大兴趣。
去年,国民党第19届第1任中常委改选,身为中央委员的连胜文弃选,曾被台媒视为指标性事件。连胜文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子,一直被视为党内中生代明星,目前也确定披战袍参选台北市长。同年,连胜文以排名第三的实力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着意于今年年底“九合一”选举的连胜文,却无意争取中常委身份,岛内有评论指出,这显示中常委作为一种政治资源,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
现实似乎也露端倪。从近几届名单观察,国民党中常委的背景、学历、代表性、政治分量都慢慢不如从前。一些党内要角、政治明星等对“入常”失去兴趣,选举热度也一年不如一年。台湾知名时事评论员钮则勋表示,当年像千足金一样分量十足的国民党中常委,如今变成政治鸡肋。
从决策核心滑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常委在国民党内热度的减退,首先在于其从实质权力核心的跌落。
在国民党中常委的“黄金年代”,中常会掌握着最高决策权,绝大部分政策的形成,都必须取得全体中常委的共识。在两蒋及李登辉时期,中常会与中央政策会、“立法院”党团共同组成党内的“政策铁三角”,决策模式被称为“以党领政”。
“中常委变成政治鸡肋,既缘于岛内选举政治的发展,也跟马英九的理念有很大关系。” 钮则勋解释说,为了重塑国民党形象,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后,强调“以党辅政”,将中央委员互选中常委,改为党代表直选中常委,并从三年一选改为每年一选。在当政后,马推动党政分离架构,避免中常会的决议过度干预行政体系施政。而改革的重点,就是弱化、虚化中常会,使它从决策中心变成咨询单位。
尽管中常会在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每周举行一次,马英九也每次都会出席,但是本质的差别显然是巨大的。曾经担任过9届中常委的台中副市长徐中雄,公开表示对这一职务已不抱太大期待,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党政分离,中常会只是漫谈,中常委功能严重弱化,只是身份的表征,使得其吸引力大大降低。
“鸡肋”还在抢什么
国民党中常会功能弱化,连胜文对于中常会开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反问“效率在哪里?成就感在哪里?”或许因为缺乏成就感,党内一些谋划长远的人,决定另辟战场,弃食“鸡肋”。
虽被视为“鸡肋”,但中常会仍是国民党的最高决策机关,所有党内提名的游戏规则,都在此通过、追认。中常委的政治分量对于地方精英和新鲜血液来说吸引力犹存。因此,从去年的选情来看,竞争其实还相当激烈。一位多次参与党职选举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跟外界观感不同,他参选这么多次中委选举,这次选情尤其紧绷,许多年轻族群、地方精英浮现,对于现任中央委员造成极大冲击。
另一方面,中常会改选的冷,也有“刻意低调”的因素。近年来高层“政务官”、执政县市长披挂上阵的人不多,有分析认为,台湾“行政系统”在党的权力结构中,似有被边缘化之嫌。在主事者“冷落”党机器的情况下,行政体系对于党内选举参选意愿不高,甚至刻意作壁上观。
今年距离投票的8月30日还远,已经邀宴传闻不断,联系去年中常委候选人大规模的集体换票,“鸡肋”还在抢什么?对此,台《联合报》观察文章指出,中常委选举仍具有指标性意义。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