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量贫困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当低下

2014年08月06日20:21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吴晶晶、余晓洁)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6日表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总体来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在提升,有些地方经受住了破坏性地震的检验。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贫困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当低下。

  “比如鲁甸是国家级贫困县,历史欠账很多,所以房屋垮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潘怀文说。

  潘怀文当日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在回答“智利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时,建筑物损毁程度和人员伤亡比我们不到7级的地震还小。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时,作了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智利经济条件也不是非常好。但它地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周边,发生过很多巨震。近年,智利对防范地震灾害做了大量努力,建筑物抗震性能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潘怀文强调,一定要注意培养公众防震减灾的意识。经济条件逐步宽裕时,尤其在新城镇建设中要把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多进行灾害应急演练,提高中国整体抗震能力。

  他表示,鲁甸地震发生之后,地震部门经过会商研究认为,近几日还要防范5到6级强余震的发生。这样的强余震不是说一定会发生,但可能性不能排除。救援队伍和当地民众在开展施救时一定要防范余震。我们还在加强监测和研究,随时关注震情的发展。

  潘怀文介绍说,中国大陆主要受两大方面板块运动的影响,一是来自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二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挤压。在这两个大的力源作用下,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形成强震多发的态势。这是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主因。

  谈到地震预警的科学性,潘怀文表示,大家往往把地震预警和预测这两个概念混淆。地震预测是指地震还没有发生之前,对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推测。而预警是指在强烈地震已经发生,地震部门依靠在靠近震中区的密集地震观测台站快速测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利用地震波向外传播造成破坏的速度相对慢,和用电波把地震信息向震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抢在破坏之前把消息传达到震区。在震中较外围的区域可以在造成破坏的波动到达前获知地震消息,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潘怀文指出,自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已经把地震预警提到议事日程,也在开展一些研究和实验工作,现在正在筹备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

  在回答“兴建水库会不会对地震造成影响?这次地震到底跟水利设施建设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时,潘怀文说,大型水利设施蓄水之后,库区往往会发生小地震事件,这有可能和蓄水有关系。“但是能否认为一个7、8级的巨大地震事件是和水库蓄水直接相关呢?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大地震的发生必然和地质构造相关。”

(编辑:SN064)

文章关键词: 贫困地区建筑抗震能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媒体道歉:救灾部队确实吃浑水泡面(图)
  • 体育马刺聘NBA首位女助教 科比北京行玩自拍
  • 娱乐外媒:郭美美是中国最无耻职业情妇
  • 财经石墨会是下个稀土吗:3000元卖几十万买
  • 科技微软裁员新招:积极离职者奖诺基亚手机
  • 博客马未都:雍正真性情御笔朱批萌萌哒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毕业生起薪低很正常 北京平均仅301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