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版刊文:七旬老人打工17年还债50万(图)

2014年08月10日02:50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人民日报》2014年8月10日头版 《人民日报》2014年8月10日头版

  本报记者 戴 鹏 任胜利

  开栏的话

  “言不信者,行不果”,“失信就是失败”,古今中外,诚信都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然而,当假冒伪劣频频曝光,当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当老人跌倒不敢扶起,人们不禁追问:诚信去哪儿了?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期盼他人诚信,不如首先诚信待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营造不能、不愿、不敢失信的氛围,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诚信中国”今起开栏,意在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揭露问题,推介经验。不文过饰非,不危言耸听,仅用“我”之所闻所见,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

  河南新郑市薛店镇,有个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花书增每月初回村还债,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

  “这是第157户,还剩40多户。”8月1日,老花又回到花庄,从兜里摸出几个暖热的纸包,纸包上分别写着村民的名字和钱数。

  17年来,这位老者,把退休金、打工挣的钱和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攒在一起,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地偿还50多万元的欠款。

  轻信熟人忽悠,背上巨债

  上世纪90年代,身为薛店镇广播站退休职工的花书增,在花庄村办了一家面粉厂。凭借多年的口碑,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将余粮存到他的面粉厂。

  “大伙儿信任咱才存到咱这儿,最多的时候有200多户哩。”老花至今语带自豪。但“信任”二字也让他从厂长一下子变成200多名乡亲的欠款人。

  原来,1996年,老花轻信了熟人的“忽悠”,在没拿到钱的情况下,将厂里的所有面粉交由熟人代销。结果面粉拉走了,几十万元的货款却没能像承诺的那样“货到付款”。小本经营的面粉厂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债。

  “老花的面粉厂被骗了,赶紧去兑钱吧。”在厂里存粮食的乡亲听闻,纷纷前来催要粮款。

  找到了骗他的人,心软了

  乡亲追债,家人埋怨,“天价”债务,老花一时“觉得天都要塌了”。

  “缓过来一想,我被骗了是我没本事,但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曾在部队服役6年的花书增,骨子里的倔劲儿上来了,“只要坚持,总能还完。”

  说话间老花的胳膊轻颤了一下,上面的疤痕清晰可见。

  “为了还债,我爸到处爬线杆、帮小区穿线,一天干七八个小时。这只断臂就是前年春节从电线杆上摔下来弄的。”小女儿花新莉的眼泪在眼眶里开始打转。

  后来老花找到了骗他的人,却心软了:对方已经躺在医院,全身插满管子。不久,骗他的人不治身亡。有人建议老花,找对方的老婆继续讨要欠款,可老花说:“一个女人带着俩孩子够不容易的了,我不能把他们娘几个往绝路上逼。”

  随着脸上沟壑的加深,老花只能拣些轻活干。当有人说为什么不拖着,或者晚些再还,老花的回答是:“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

  “把欠账还清,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去年,花书增家窘迫的经济状况突然有了转机:他家的房子因征迁改造,分到10多万元补偿款。“这笔钱够装修房子了。”花书增的老伴激动之余,想为自己的生活做点打算。

  “所有的补偿款,全部用来还账!”老花的话斩钉截铁,全家人半天没吭声。这期间,不管是家人闹情绪,还是给脸色,老花始终坚持:“把欠账还清,我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最终,花书增家获得的补偿款全部用来还账。

  “欠着乡亲们的钱,我总觉得没脸见他们。”老花说,为省钱尽早还给乡亲们,一大家子节衣缩食,没添置过任何像样的东西。

  “啥时候把200多位乡亲的欠款还完了,睡觉才踏实,剩下的七八万力争两年还清!”话语间,他的外孙从身旁一溜烟跑过,老花微眯的眼里充满笑意。

(原标题:“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诚信中国))

(编辑:SN146)

文章关键词: 党报 诚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报告称周永康等落马冲击澳门赌场
  • 体育中超恒大3-0舜天 巴萨1900万签枪手队长
  • 娱乐陶喆拿父亲遗照求婚 嫩妻正面照曝光
  • 财经专家:我国稀土黑色利益链背后存官商勾结
  • 科技直击富士康生产线:“锤子”怎么了?
  • 博客傩送:谁应是灾难报道的主角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限涨令”到期高校学费报复性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