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步入社会初体验:交房租时感觉活不下去(2)

2014年08月12日12:27  扬子晚报 收藏本文

  对于刚毕业后拮据的生活,滕罗有着年轻人的傲气,“每个月攒不下个一两千,都不好意思和家里人开口说自己能成一番事业。”滕罗说。对于存钱这件事,月收入3000多元的陈友艺却很无奈,“房租水电每个月要2000多,真的很难有什么积蓄,一毕业就成了月光族。”但陈友艺认为,自己能做到“月光”而不是“月负”,已经挺满足了。

  省钱高招

  网购 自带午餐

  虽然有的毕业生得到了家长的资助,但突然增多的消费和不高的收入,仍旧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他们想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法。“毕业后才发现网购简直太好用了!”孙倩倩说,以前在校时,还常常到实体店买东西。但现在离开了学校,需要买的东西太多,实体店太贵,网络成为包括孙倩倩在内不少年轻人钟爱的购物渠道,“四十块钱买的锅也很好用。”孙倩倩说。女生们也渐渐将网络作为增添衣服的主要途径,“前几天在网上买到了一条17元的短裤呢,”曾宁宁说,“但还是不敢穿到单位去。”

  曾宁宁与三位室友各出800元成立了“公共账户”以购买拖把、洗衣粉、锅碗等公共用品,也用以支付水电、燃气费用,每一笔公共花销都记在笔记本上,清晰透明的财务对理性消费有不小的帮助。但由于刚搬出学校第一个月需要购置的物品太多,这笔“公共账户”一个月下来仅余不到500元。

  汤丰宇每天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饭,“消费太高,二十块以下男生根本吃不饱。”汤丰宇说。为了在午饭上节省,汤丰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好午饭带到公司吃,“虽然也要买菜买米,但相对而言划算很多,能省就省。”在大学附近租房的滕罗只要有空都会回学校食堂吃饭,“一顿饭不过十块钱,虽然毕业后没有校园卡、吃饭还要交几块钱的手续费,但卫生便宜还能吃饱。”滕罗说。

  “节流”习惯已经在毕业生中渐渐养成,而“开源”似乎还没有兴起。接受采访的几位毕业生中没有一位做着兼职。“没有时间,工作日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回到家都晚上了,只想立刻洗澡睡觉,”陈友艺说,“周末也别提了,能躺在床上看一天电影才是最享受的。”

  家长态度

  是否资助选择不一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刚毕业最重要的是工作状态而非收入多少,房租压力太大会影响孩子的工作状态,“第一年工作,我们只希望女儿可以找到工作的状态、站稳脚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热情是很重要的,经济压力太大了反而工作不好,造成恶性循环,”李先生说,“能自理就很不错了,等到收入高了再讲究更好的生活品质吧。”

  山西的吴女士也同样选择了资助刚在北京工作的孩子,除了房租,吴女士每月还给孩子卡上打1500元,“跟她大学时每个月生活费一样多,”吴女士说,“孩子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没人照顾,已经很辛苦了,不想让她再在经济上吃紧。”对于这样长期、稳定的资助,吴女士想得很开,“就当是继续交学费了,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学再学习一两年。”

  相比之下,陈友艺的母亲洪女士对儿子的要求就严得多。陈友艺刚毕业的时候收到了母亲8000元的资助,并被告知以后不再接济,“不会再给儿子钱了,除非有紧急的用钱情况,男孩子就应该多经受磨炼,让他尽早养活自己。”洪女士说。

  对于父母的资助,曾宁宁感到无奈又不安,“一开始自己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不得已让妈妈资助了五千元。”曾宁宁说,“以后会想办法还的。”

  过来人说

  90后孩子起步更艰难 

  1988年从大学毕业的李女士现任教于北京某高校,“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会突然有经济压力,”李女士说,“不过因为自食其力了,也能控制开销,所以总体感觉不是穷而是充满希望。”李女士告诉记者,当年的单位是有义务为员工解决住宿问题的,所以并不存在房租的开销,吃饭也在单位食堂,开销主要在吃穿上。“那时毕业生工作、收入都很稳定,而且迟早都会分配到房子,虽然钱不多,但心里还是很踏实的。”李女士说。

  对于二十多年后,现在应届毕业生背负的经济压力,李女士认为相比自己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消费需求,工作也不及自己毕业的年代稳定,压力也会比70后要大得多。“虽然我们大学毕业时的收入也低,但还是比社会平均收入高不少的。”第一年试用期时李女士月薪80元,第二年转正后每个月有100元收入,与自己身为科级干部的父亲一样多。“二十几年前大学生还是社会精英,现在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很多了。”李女士说。

  专家支招

  学会理财量入为出

  近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调查数据偏向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层大众职位,报告显示今年北京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为3109元,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这个收入水平,在京生活并不容易。

  从无忧无虑的校园踏入社会,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青年问题专家刘卫兵认为,应届毕业生感到压力大、不适应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从靠父母到靠自己的转型。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毕业生起薪低,但住房成本较高,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习惯了花钱没计划、大手大脚,突然要自己挣钱自己花,必然会感到压力,但必须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适应过程才能独立,“脱离父母的呵护,这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刘卫兵说。

  刘卫兵向毕业生们提了两个建议:“首先要学会理财,最基本的应该做到量入为出,”比如工作第一年租不起一套房子,就两三个朋友合租,穿不起名牌,一两百的衣服穿着也不错,“父母资助也要看情况,不能一味包办,孩子不小了,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刚毕业收入低,尤其是有的毕业生在恋爱中就更容易入不敷出,刘卫兵提议毕业生们如果合适可以寻找一份兼职,“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毕业生,利用业余时间做设计、开网店,”刘卫兵说,“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收入,生活中也不至于过于节省,光靠省钱或者父母接济都不是长久的办法。”

  本期策划 王彬 本版撰文 实习记者 李秋韵 记者 王彬

 

上一页12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在京工作毕业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谈夫妻半夜遭强拆:私自盖房漫天要价
  • 体育许家印夜宴恒大鼓士气 克洛泽退出德国队
  • 娱乐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疑似自杀 曾获奥斯卡
  • 财经哪些省最依赖地产投资:海南等上榜(名单)
  • 科技走近全球第一超算:天河二号背后的故事
  • 博客外滩梦幻月亮(图) 西藏超级月亮(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家长PS孩子进风景伪造旅游“晒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