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2000年的报刊亭,一度被视作城市的文化符号、街头的特殊风景。当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书报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宽再就业渠道。
此后,报刊亭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多数报刊、便民亭的经营业主都是下岗职工等困难人群。
□探访
报亭摊主的方寸生活
“从早熬到晚挣点辛苦钱”
50多岁的田军(化名)忧郁地坐在报刊亭里,一把塑料扇子在他手里慢慢地上下摇动。
他在担忧着自己这个小小报刊亭的命运。
田军的报刊亭位于朝阳区柳芳北里附近一条小街角,位置虽偏,但每个月能给他带来近3000元的收入。
14年前,下岗的田军与北京市邮政公司下属的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签下报刊亭租约。这是他的新工作,也是他人生的新机会。
每天早6点,田军会准时开门售报,晚上近10点才关门回家。一整天,田军就守在报刊亭里,每天的午饭要么从家带,要么随便买点。为了避免上厕所影响生意,田军很少喝水,“从早熬到晚,挣的都是辛苦钱”。辛苦是有回报的,田军的报刊亭经营得渐有起色。
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田军也发现了乐趣。这么多年,他与周边居民熟络起来,“附近的居民每天过来买报纸,我们就像街坊一样唠嗑,什么都聊,感觉跟家人似的。”碰见那些问路的行人,田军也总是热心地指路,“对方发自内心的一声谢谢,会让我无比快乐”。
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迎来送往,聊些家常,这就是田军14年的生活。他原以为这种生活可以永远不变,但他突然发现,这一切或许在一夕之间就会消失。
采访时,一位前来买报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会来田军的摊上买份报纸,“要真拆了,我们上哪儿去买报纸啊”?
□争议
超范围经营确实存在
“要是只卖报生活难维持”
位于东三环辅路边一个报刊亭,成为7月31日晚被拆报亭中的一个,这里距田军的报亭仅两公里。当晚,共有72家报亭被拆除。
田军有种唇亡齿寒的危机感,他读了报纸上关于报刊亭拆迁的报道,“我发现主要是说报刊亭超范围经营,卖了报纸杂志以外的东西;还说影响市容市貌。2008年办奥运时也没说报刊亭影响市容市貌啊,为什么现在就影响了呢?”
在超范围经营方面,田军也有自己的看法:“报刊亭最早只卖书报杂志,盈利其实很少,报刊亭的业务也就慢慢扩展,开始卖水、充值卡、彩票。要是只卖报,生活就会很难维持。”
另一家报亭摊主邱女士告诉记者,近年网络发展迅猛,买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以前,我每天能卖100多份晚报,杂志一天能卖十几本;现在晚报一天才卖20多份,杂志能卖三四本就不错了。1000多元的月租金都难保证。”
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报刊亭2300余座,它们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要,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城市的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正如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所说,不能否认这些报刊亭的历史作用。
□探讨
未来出路究竟在哪
对北京来说,无锡的经验教训或许可供借鉴。2009年2月,无锡市政府关闭、拆除该市市区内1241个报刊便民亭。4年之后,无锡拟重建报亭。
目前,无锡市报刊亭的重建工作正在计划当中,按照当地媒体的报道,不久之后,“功能多样、样式新颖、设计时尚的报刊亭,将重新出现在无锡的城市街头”。
北京市政市容委、朝阳区市政市容委方面表示,下一步会梳理报刊亭经营者,对困难群体进行审核及救助,有15座移改报刊亭已被重新安置。目前正进行新式报亭的设计,新报亭将进入社区,并考虑引入自动售报系统。
田军已听说新报亭可能引入自动售报系统的消息,他对未来依然忧心忡忡,“都用机器卖报了,还会要我们吗”?
京华时报记者陈荞
(原标题:小小报刊亭的“前世今生”)
文章关键词: 北京报刊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