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户籍改革调查:2年超万人零门槛落户

2014年08月28日06:50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一家4口人申请了3年,不知愁白了多少头发。今年3月,老婆孩子的户口也全落在了晋江,心里踏实了。”8月11日晚,在福建晋江罗山街道苏前社区,50岁的四川籍工友陈兴富笑逐颜开,“有了户口,老婆住院能报销,小孩读书有保障,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在晋江,有110万像陈兴富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晋江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晋江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一分子,不断深化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落实“零门槛”落户制度,吸引他们在晋江落户安家,成为新晋江人,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

  “零门槛”落户,让外来人口“进得来”

  陈兴富的老家在四川绵阳,15年前,由于当地企业减员,他带着老婆和1岁多的儿子来到晋江务工。当时已是11月底,工人都回乡过年了,企业也停工了。后来,经过热心人介绍,陈兴富借居在苏前村(改制前)一位老人家里。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陈兴富夫妇揽下了村里的10亩荒地,开始种植蔬菜,陈兴富一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两年后,他们的小女儿出生了,孩子们在社区的帮助下,就近上了幼儿园、小学。

  2005年,勤劳老实的陈兴富被苏前村聘为治安巡逻员,领上了每月750元的固定工资。

  日子越过越好,本来也没啥愁的,直到妻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除了村里的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外,我还要参与流动人员管理工作。”陈兴富说,自从他当上村里的治安巡逻员,妻子就负担起更多家务。由于长年操劳,2007年前后,妻子两个膝盖的半月板出了问题,跑医院成了家常便饭。

  由于没有晋江户口,陈兴富一家无法在当地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他也不愿意回绵阳老家参保,“因为报销起来手续太麻烦”。陈兴富说,住院、看病、吃药全是自费。有时候去医院做理疗,一个星期就花1000多元。2010年,妻子动了手术,花去近1万元医疗费用。“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五六万元,把种菜的积蓄都花光了”。

  没户口,不光妻子看病的医药费报销不了,2011年,大儿子上了中学,因为户口不在晋江,将来的高考必须要回老家考——可老家早就没人了。从那时开始,陈兴富四处打听怎样才能在晋江落户。

  优秀人才?创业人员?经商人员?购买房产?陈兴富都不是。后来听人说“获得过荣誉”也能办户口,陈兴富抱着一摞子“宝贝”——“2012年全市治安巡逻先进个人”、“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员”等各种证书、证件,到晋江市行政审批中心公安局户籍窗口办理落户。

  办理人员告诉他确实有“荣誉市民等先进人物”落户的说法,不过他的这些可不算。

  其实,即便没有这些,陈兴富也可以落户。

  这几年间,为了让数量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外来务工者安心留下,晋江市不断放宽户籍政策——2011年7月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居住证制度;2012年9月,出台流动人口落户管理新政,放宽流动人口落户条件,以往需要连续5年居住在晋江并办理居住证、暂住证才能落户,现在缩短为城区两年、乡镇1年就可以落户。紧跟着,又率先实行“无房也可落户”的政策,只要有合法稳定居所,哪怕是租房,户口可以落在企业集体户里,不在企业的,可落在街道或社区所在的公共地址。

  2013年11月,陈兴富的居住证满两年了,符合“无房落户”要求。11月27日,在晋江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陈兴富顺利地将四川老家的户口迁移到了晋江,户口本上的常住人口居住地址,变成现在的罗山街道苏前社区。

  今年3月,他的妻子、儿子、女儿也先后在晋江落了户。

  落户后,他赶紧为全家人参加了新农合和新农保。今年4月,妻子因为浅表性胃炎和胆管结石住进了晋江中医医院,出院后,医保报销了2800多元,自己只负担了几百元,陈兴富说:“要是没有新农合,我一个月的工资就都出去了。”

  现在,陈兴富已经是罗山街道苏前社区的一名治安巡逻队队长了。虽然每月只有3000元的收入,但他还是“觉得很幸福”,“有了户口,我就是晋江人了,看病、养老、孩子上学都比较踏实。”陈兴富说,今年9月儿子就要到晋江平山中学读高中,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而他自己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把社区工作做好,让群众满意”。

  幸运的不光是陈兴富,据晋江市公安局统计,自2012年9月全面放开人口落户限制以来,外来流动人员及其子女“无障碍”、“零门槛”落户人数已经达到11569人。

  外来考生在晋江参加异地高考,“从小到大一直没感觉自己是外地人”

  与1.1万多名落户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相比,更庞大的群体是110多万持居住证在晋江生活工作的外来务工者。

  记者在多天的采访中发现,这些外来务工者到晋江后,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很自觉地去各自所在的镇(街道)以及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或派出所,办理一张类似于身份证的“居住证”。因为,他们持有“居住证”,可以享受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参加职工医疗互助、申请承租或购买保障性住房等30项晋江的市民待遇。

  而在这30项市民待遇中,外来务工人员最看重的就是子女的教育。

  在晋江务工的江西人蔡文桂,这些天老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他的儿子蔡星星,今年在晋江参加异地高考,考出了640分的好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45岁的蔡文桂是江西上饶人,1992年就来到晋江做泥瓦工。1994年,揣着在晋江挣的2000元,蔡文桂抓个空闲,回老家结婚生子。1997年,1岁半的蔡星星跟着母亲来到晋江。

  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晋江的教育,蔡文桂自打来到晋江,就一直坚持办理暂住证、居住证。

  由于老蔡的证件齐全,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蔡星星一直就读于晋江的公办学校。不仅入学“零门槛”,还与本地学生同样“学费全免”。

  老蔡是名泥瓦工,可他对儿子的教育丝毫不马虎。蔡星星小的时候,蔡文桂把儿子送进青苗幼儿园,到上小学的时候,老蔡又托人让儿子进了希信小学,这都是晋江的优质教育资源。到了初中,划片电脑派位,蔡星星进入华侨中学,中考时,他考入福建省重点高中——晋江一中。

  蔡星星上了高中后,老蔡就开始为孩子高考的事情着急上火。“如果高考要回老家,在晋江的3年高中就白读了。”没想到,去年听说,持有晋江居住证,在福建省有3年高中学籍的学生,都能在晋江本地参加高考,还可以按照福建的分数线录取。“太好了!这是办理居住证的最大好处!来这打工的人都特别看重这一点。”蔡文桂说得很激动。

  而长相秀气、性格腼腆的蔡星星对于自己的高考成绩,却表现得很平静。他坦言,虽然自己属于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感觉自己是外地人、外来生”。他说,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讲普通话,除了学号划分有本地生和外地生的区别外,其他的没有任何差别。“我从小在晋江长大,同学和伙伴都在晋江,觉得自己是晋江人更多一点。”蔡星星说。

  蔡星星的读书经历是今年在晋江参加异地高考的404名外来考生的缩影,也是在晋江就读的近20万名“新晋江人”的缩影。

  据晋江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晋江市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学生33.7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19.5万人,约占57.7%。今年,共有404名外省籍的学生在晋江参加高考。

  晋江市教育局副局长姚荣祖说,早在2008年,晋江就向社会作出“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的公开承诺。为了实现这个承诺,这些年来,晋江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现在,94%以上的外来工子女在公办学校读书。

  姚荣祖介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现就近入学。外来工在哪个镇上班,他的子女就在这个镇的中小学上学。但是,有的镇,比如陈埭、池店,工厂特别集中,那个镇的中小学实在接纳不了那么多学生,就通过教育局调剂其他镇,确保适龄儿童能够按时、顺利入学。

  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问题,早在2009年,晋江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率先在全国创办“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异地高中班。学校从这7个地方分别请老师、分别买课本,这些高中老师按照7个地方各自的教材进行教学。临到高考前,再让外来工子女回到各自的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2013年,经过晋江市教育局的奔走争取,福建省教育厅特批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156名异地高中班学生,首次实现在晋江的异地高考。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一个外来工子女享受同城化教育

  记者调查发现,晋江的教育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满意度最高的一项市民待遇,但是这种满意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

  曾几何时,晋江经济急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涌入,如何保证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成为晋江市教育部门十分棘手的问题。

  姚荣祖多年前,曾经分管晋江的基础教育。如今他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记忆犹新。

  “2002年,晋江只有1万多名外来生,2006年,外来生开始增加,到了2007年就有10万多名外来生,现在已经接近20万人。”姚荣祖说,就算一年增长1万生源,按照每所学校500生源计算,每年就要新增加20所学校。而500生源对一个县级市的农村来说,已经是规模很大的学校了。

  外来学生突然大量涌入,而新学校又不可能立马建成,一时间,一些工厂集中的乡镇,如陈埭、池店等镇的中小学,外来生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班额最高时曾达到七八十人。“那时,只能先保证有学上,才能保证上好学”,姚荣祖说,2010年班额达到顶峰,经过不断建校扩容,到2013年,班额得到明显缓解。现在,晋江中小学的班容量平均在51人到53人。

  班额压缩的背后,是晋江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不断投入。

  姚荣祖说,每年市级财政都会投入专项经费进行保障,从2010年起,财政投入明显增加,而且逐年增长。去年晋江市财政拨款21亿元,今年拨款25亿元,其中一半,用于外来学生的教育。

  姚祖荣举了几个数据,在幼儿园,外来学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小学,外来学生占总数的67%,初中52%,高中占1/3,职业中专占1/3,这样算下来,外来生的教育经费需要花费十几亿元。“而且,这些教育,在晋江全部是免费的,包括普通高中,外来生也不用花一分钱学费”。

  这十几亿元主要用于外来生的生均经费,增加教师编制。在晋江,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670元,初中每生每年870元,职校和幼儿园每生每年320元,高中按级别不同,市财政全额拨给。

  按本地生标准为接收外来工子女就读的中小学配备教师编制6000余人,市财政投入超5亿元。今年,通过“绿色通道”和公开招聘面向全国招聘教师,特别是开出优惠条件面向教育部直属高校,如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等招收教师,共有800多名公办教师充实到小学到高中的教师队伍中。

  扩容,增加学位满足外来生的就学需求。3年来,新增教育用地1400亩。校安工程和校舍新扩建、加固项目竣工235个,建筑面积71.18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2.8亿元。目前,晋江市共有在建扩容项目84个,计划投资7.57亿元。整合市区优质教育资源,一批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优质学校的压力。

  鼓励支持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并在建设资金、设备配套等方面给予补助。目前,晋江市共有外来工子弟学校12所,在校学生9900多人。市财政按照本地生标准拨付学生公用经费。同时,每年拨付50多万元,补助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外来工子女。

  扶持农村的薄弱校。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与薄弱校的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轮换,教育局要求,每个镇的校长教师3年轮一次,提升薄弱校的教学质量。同时,针对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公办学校与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结对子帮扶。

  对外来生采取人文关怀,对贫困、病困的外来生在减、免、缓交相关费用的基础上,通过“慈善一日捐”、“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其提供精神和物质帮扶;开展“百优十佳”外来学生评选、“金秋助学”等活动,将随迁子女纳入资助范围。

  “可以说,在公办学校里,外来生和本地生在读书、升学、评优等方面是一视同仁,享受的待遇是完全一样的。”姚祖荣说。

  落户需要稳定的基础,“新晋江人”的迁移还要一个过程

  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化的教育,可以让外来工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工作。但是,记者也调查发现,这110万持有晋江居住证的“新晋江人”,对于这座工作生活的城市,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把户口留在老家,而只在晋江打工。

  在晋江政务服务大厅,晋江市公安局专门设立了一个为外来人口落户进行审批的专用窗口。

  该流动人口专窗工作人员林巧萍说,自2012年9月出台“零门槛”的流动人口落户管理新政后,11类流动人口可以落户晋江。目前,该窗口受理最多的是购房入户,每天平均受理10份左右,涉及人口20人到30人;中职以上院校毕业生落户,每个月可以办理三四十份;居住证时间攒够了,办理正常落户的,一个月办理十几到二十户;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落户,比如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工、会计等,一个月可以落户几个;“零门槛”的无房落户,办理的不算特别多。

  晋江市公安局负责户籍工作的警官吴迎洁说,2012年9月人口落户新政实施后,截至目前,已有11569人落户晋江,其中,买房落户的有2000多人,真正符合无房落户条件的只有150多人,其他途径落户的占80%。落户城区的约占总落户人数的1/3,其他落户地点为村镇。

  “客观地讲,晋江的落户门槛已经很低很低了,但是即便如此,现在落户的也不是特别多。”晋江市公安局副局长林如欲说,目前,外来人口凭借居住证所享受的30项市民待遇已和晋江户籍居民基本相同。统计显示,3年来,晋江已先后为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超过200万张。

  来晋江打工22年的蔡文桂至今也不打算把户口从江西老家迁来晋江。

  蔡文桂说,在晋江不用户口,小孩能上学、能参加高考,这对他来说就足够了。“别说迁户口,就是现在居住证上提供的很多待遇,好像都没有什么可享受的”,比如,有居住证可以享受参选党代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还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这些待遇都是可以当官的,可我们包工队就是在外面打游击的,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倒是老家的农村户口,能给老蔡带来实惠。老蔡说,他们家在老家还有几亩地,另外,老家的村集体每年还有2000多元的分红收入,还有其他政府补贴。“如果把户口迁出来,这些权益就全部没有了,再迁回去可就比较麻烦咯”。

  此外,在晋江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不愿把户口迁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如欲说,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户口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如果把户口迁过来,就算在晋江扎根了。他在实际工作中,接触了很多流动人口,大多数人觉得安居才能乐业,没有房子,一般不会匆匆忙忙把户口迁过来。一旦他想要把户口迁过来的时候,一定是条件发生了变化,比如和晋江当地人结婚了,或在这里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把户口迁到厂子的集体户口里去,总之是觉得各方面都很稳定才会考虑迁户口。

  在晋江市总工会司机班工作的甘肃人李万鹏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晋江的单位都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宿舍,如果不考虑扎根在晋江,是不会选择买房子的。

  1996年,李万鹏从消防部队退伍后来到晋江英林镇的一家纺织公司做消防队队长。他发现,“晋江的单位给职工提供的宿舍条件非常好,而且不花钱”。宿舍是四室一厅,里面有电视、热水器、电风扇、饮水机、长途电话。4个卧室里,有的住一个人,有的住两个人,整套房子标准是8个人,但一直没住满。由于工友来自五湖四海,经常打长途电话,每月每个宿舍的长途电话费要四五千元,后来企业支付不起这个费用,把电话给撤了。

  两三年后,由于纺织公司经营不善,企业改名改制。他又来到英林镇的专职消防队工作。“镇里提供的宿舍条件更好,不仅有长途电话,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中午在食堂吃饭、住宿都不花钱”。

  2007年,李万鹏来到晋江市总工会工作。那时,他已经结婚生子。由于夫妻二人是双职工,都各自住单位宿舍,没法带小孩,就把孩子送回甘肃老家。“那时两个人的月收入才3000多元,除了自己在晋江的生活外,还要往老家寄一些,还要负担小孩的生活费,手里几乎没有富余的钱了。”李万鹏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打工的,今后还是回老家发展。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万鹏改变了生活轨迹。

  当时,晋江市政府规定,外来务工者只要在晋江缴社保满10年或签注暂住证满15年,都可以买经济适用房。当时,李万鹏正好符合缴社保满10年这个条件。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劳动局填申请表,然后参加社会公开摇号。幸运的是,李万鹏摇到了当年经济适用房的第一号。

  “当天摇上号,就觉得心里踏实了。”李万鹏说,“没有房子前,心一直是飘的,觉得孩子在老家是老人带,就是留守儿童。有了房子后,就很有归属感,小孩能接回身边了,很安心。”

  今年8月14日,李万鹏办理了户口迁入手续,成为一名真正的晋江人。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配置,让“新晋江人”真正融入城市

  晋江市长刘文儒表示,外来务工人员是晋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接下来,晋江市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落实“零门槛”落户制度,建立健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提升居住证政策待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配置办法,同步推进财产转移,希望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扎根晋江。

  住房方面——实行住房保障均等化,将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纳入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企业员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等住房保障体系。鼓励“新晋江人”购房安居。特别鼓励购买安置房,这些房子地点好、质量好,价格适宜,建立购买安置房的优惠政策,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四级联动,解决按揭贷款,缩减程序直接过户办房产证,而且降低安置房买卖计税标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可省约1万元。

  医疗保障方面——推行基层门诊平价套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卫生院,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推行最高限价70元的门诊医疗服务平价套餐,为他们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持有居住证且未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未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企业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医疗保障的外来务工人员,均可自愿参加晋江市新农合。同时,探索新农合异地转移接续等改革,探索外来人员与留守家属分别参合的新农合参保机制,让外来农民转入无门槛、转出无后顾之忧。

  教育方面——整合市区优质教育资源,使市直小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只要符合规定的外来生都可以就读。今年的招生政策中,购房户凭户口簿、房产证可以在户籍地入学或参与房产所在地学校派位招生。对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子女入学,可根据实际需要,向离居住地最近的市直小学、镇(街道)属小学申请入学。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说,未来还要从文化上入手,着力营造政府、企业、社会为一体的关爱外来务工人员良好氛围,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企业和学校,融入社区和政治生活,让他们有归属感,成为“新晋江人”。

  晋江:二元制户籍管理已经取消12年

  本报记者 文静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8日   11 版)

  日前,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早在2002年,晋江就已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实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足足超前12年。

  “晋江一直走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沿,晋江户改的核心理念是‘放’。”晋江市公安局局长陈文荣说。

  2002年户籍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居民户口”。符合人才引进、投资办厂、购买房产、直系亲属投靠等的人员可以落户。

  2006年户籍改革,不断开放户籍迁移限制,降低门槛来吸引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满5年,与企事业单位依法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落户。

  2011年7月,在福建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外来务工人员申办居住证,可享受30项市民权益和公共服务。截至目前,晋江已有110万外来务工人员申领居住证。

  2012年9月户籍改革,放开流动人口落户条件,并要求做到符合落户条件的先接收,再跟进计划生育等社会管理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居住证、暂住证,城区满两年、乡镇满1年就可以落户。率先实行“无房也可落户”的政策,只要有合法稳定居所,哪怕是租房,户口可以落在企业集体户里,但没有房屋又没有单位的,可落在镇(街道)、村(社区)所在的公共地址。目前,晋江已有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集体户。

  准迁门槛不断降低。以往大学本科才能落户降为专科就可以落户,在晋江普通中学就读两年高中部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落户等。在购房落户和人才落户两大类型外,还进一步放宽经商人员、创业人员、荣誉市民或劳动模范等六类人员的落户条件。

  户籍改革在教育方面表现为,2013年,在晋江普通中学具有正式学籍且连续就读满两年以上(含两年),现就读晋江普通中学高中部的外省籍学生,可参加异地高考,当年共有156人受惠。2014年,福建全面放开异地高考,404人受益。

  “可以说,晋江现行的户政制度与中央高度契合。”陈文荣说,对于国务院最新出台的户籍改革意见,晋江也会根据福建省和泉州市的改革精神,对政策进行修订调整,调整幅度预计不大。

 

(原标题:晋江户籍制度改革调查)

文章关键词: 晋江户籍制度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3名中国工人在土耳其东南部被绑架
  • 体育亚冠-恒大遭淘汰 欧冠-阿森纳1-0进正赛
  • 娱乐港媒曝房东案涉毒2女星均为内地艺人
  • 财经稳增长这次轮到核电领跑 高层两度催抓紧
  • 科技万达将联手百度腾讯成立新电商公司
  • 博客港大法学博士:普选和反对派那些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分班民间标准:老师最好结过婚生过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