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秋,任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白恩培,最后一次荣归故里——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
难以猜测,一年后,同是初秋,68岁的白恩培在面对前来带走他的纪检人员时,涌上心头的万千思绪中,是否有着属于袁家沟的某块角落……
曾任青海和云南省委书记的白恩培终结了袁家沟——这个“大隐”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小村的神话。
共青团清涧县委2010年12月发布的一篇文章称:袁家沟村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的红色旅游胜地。
文章写道,“几年前,清涧县为袁家沟做过一次统计,发现仅400余人的村子竟然有72个县级以上干部,72名干部中没有一人因作风问题而受到处罚。谈到这一点,袁家沟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8月29日,白恩培被中央纪委网站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袁家沟72位干部无一人受处罚的“传奇”,在这一天被打破。
澎湃新闻实地走访袁家沟后发现,虽然几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了70多位遍及中国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但今日的袁家沟,经济依旧贫穷,交通仍然不便。
更重要的是,和当下不少中国农村一样,袁家沟也是个空心村,独剩老人留守让这里缺乏生气。
不过,在这些留守老人眼中,童年的白恩培虽然调皮,但却是个胆小和谨慎的人。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不愿接受这位童年玩伴“犯错误”的事实。
“子孙必贵”的风水宝地
通往袁家沟的道路异常艰难。
袁家沟村,座落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处,地处无定河与黄河夹角地带,东距黄河10公里与山西省石楼县相望。四周环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
由清涧县城东行40余公里可至高杰村镇,而高杰村镇至袁家沟的10公里则全为盘山公路。山势险峻,下临深崖,行时虽心有悸悸,山景却蔚为壮观。
袁家沟白姓一族,就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已达数百年。
《清涧县志》记载:“白姓家族是清涧第一巨族,人口较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今几遍全境,东、中区尤众,且支脉纷繁,异甲不同宗。五甲人口较多,明为官宦之家,颇具声名。”
“明为官宦之家”,即指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袁家沟高中状元的白行顺。白行顺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
自白行顺始,袁家沟风水宝地的说法开始流传。
袁家沟并无袁姓,几乎是清一色的白姓单姓村。相传古时村子沟底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汇成一条小河。村民于是纷纷在河边建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久而久之“园则沟”的村名就流传开来,后历经演变取其谐音为“袁家沟”。
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奇袁家沟》一书所载,白行顺官至巡抚后,为还当年高中状元就修建“龙城”之愿,在当时的山西省柳林镇筑龙城(用石头围起来的小寨子),后因此获罪自尽。大明皇帝在意识到自己听信谗言、致忠臣错死后,命人厚葬白行顺,并亲选风水先生直奔白行顺家乡袁家沟。
风水先生从宽坪渡口(现称马家坪渡口)上岸沿着山头一直走到高家坬塬,并称“此地为风水宝地,白都堂葬于此子孙必贵”。回京后,风水先生还向皇帝献言:“白都堂家乡为风水宝地,此地为龙凤山、鱼鳖滩,二水绕村流,站立高山向前望,四十二咀朝回奉,玉带公案成一体,藏龙卧虎好风水。”
袁家沟风水的好坏或无从考证,但风水先生白行顺“子孙必贵”的预言,某种程度上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必追溯以往,单就建国后从袁家沟走出的四位省委书记而言,其官阶品级均不亚于白行顺。
这四位书记即: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白如冰,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白栋才,福建省委原书记白治民,以及刚刚被调查的青海和云南两省原省委书记白恩培。
更巧合的是,白如冰、白栋才与白治民的父亲是堂兄弟,白恩培是白治民的胞侄。
白恩培为当大官“喝墨水”
对于白恩培被调查之事,包括白江思、白炳池在内的袁家沟村干部和村民都不愿接受。
白江思,现任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0岁。
白炳池,白恩培的小学同学,曾任袁家沟第十三任支部书记,现为袁家沟村旅游解说员,今年71岁。
在白恩培离开袁家沟奔赴延安前,白炳池与其在袁家沟小学同学三年,二人还同为当年自封的“五虎上将”成员。
“五虎上将并没有什么来由。我们五个人就是玩得比较好,都有点调皮,就自封为五虎上将。”白炳池告诉澎湃新闻,他到今天都不知道历史上“五虎上将”的真正成员。
白炳池说,按照年龄顺序,他自己是“五虎上将”中的“三将”。白恩培年纪最小,排行“五将”。
“五将”白恩培喝墨水的故事,让白炳池印象深刻。
据白炳池回忆,三年级时,“五虎上将”一起到五年级同学的教室玩耍。其中一位五年级同学开玩笑地指着课桌砚台里的墨水对大家说:“谁要是把这些墨水喝掉,以后读书就聪明,就能当大官。”
话语落地,开始时并无人应答。约莫一分钟后,只见白恩培直接走向课桌,拿起砚台,毫不犹豫地将其中的墨水一饮而尽。
见此情景,围观的同学先是愣住,紧随其后的却是全部同学的爽朗笑声。
事隔经年,白恩培果然当上了“大官”。
“不知道这和他当年喝墨水有没有关系!”白炳池感慨道。
荣归故里不讲排场
村民不愿接受白恩培被调查的事实,还源于袁家沟传承数百年的族规家训。
《延安府志》这样评价清涧:学成斯文,民扶农桑。
《清涧县志》也提到“斯文佳气袁家沟”,意指袁家沟人大都知书达理,尤其注重仕途。而“笃苦学于诗书,表躬行于孝悌”、“人贵则易骄,富则易侈,力以清节自守,不以富贵为念,不可陷身于有过之地”等白氏祖传家训,也让袁家沟村民不愿相信白恩培会“犯错误”。
“他小时候胆子小,做事也谨慎,应该不会犯什么错误啊!”73岁的村民白源寿告诉澎湃新闻。
在电视上看到白恩培被调查的消息后,袁家沟的村民都很惊讶,也为白恩培感到惋惜。“听说是云南的矿出了问题,估计是政策没把握好。”白江思这样理解。
现在的袁家沟,已经没有和白恩培家关系比较亲近的亲属,54岁的白加培算是比较亲的。“小时候没见过,只是去年回乡时远远看过。两家关系也不近,对他没什么大印象。”白加培说。
2013年初秋,阔别家乡几十年的白恩培荣归故里。
1946年9月,白恩培出生。他出生的地方正是毛泽东1936年2月率中央红军逗留袁家沟期间所住窑洞的隔壁。
据白炳池回忆,这是白恩培离乡后第一次回来,“没有惊动省里,从市里(榆林市)就直接回来了,也没有什么排场。”
那次回乡,因为儿时玩伴的关系,白炳池作为村里唯一的村民代表,和村支部书记白江思一起,与白恩培及市县两级领导在村口的小卖部同桌吃饭。
白炳池回忆,“饭桌上没有聊太多。不过白恩培在村戏台下对全村百姓讲了话,大致意思是希望村里今后有更好的发展。没有过夜,白恩培当天就走了。”
白炳池与白恩培还有另外两次交往的经历。一是白炳池去青海办事时,顺道去看望了时任青海省长的白恩培。另一则是白恩培的母亲去年在西安去世,白炳池的儿子曾去参加葬礼。
现在的白炳池,已不确定今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白恩培。
曾经的红色学习榜样
在8月29日之前,白恩培曾是当地学生的榜样。
来自“斯文佳气袁家沟”的白恩培,虽然没有在清涧县第二高小(现称高杰村镇九年制学校)上过学,但他的事迹却依然为高杰村镇九年制学校校长李新远所津津乐道。
白恩培的简介也与白栋才、白如冰等人一起,挂在了该校红色文化长廊。
李新远和共青团清涧县委的看法一致,均认为袁家沟能出这么多高官,清涧县第二高小功不可没。
据共青团清涧县委上述文章,第二高小的创办人白雍熙,生于高杰村,民国初就读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追求进步,立志教育救国。
1914年,白雍熙返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和倡导用新思想办学。1920年创建第二高小,任校长,并将家中12孔窑洞拿出作为校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废旧立新。聘请白明善、白自强、李宗白等共产党员担任教师,为党培养出了白如冰、白治民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
作为第二高小的延续,如今的高杰村镇九年制学校仍然重视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教学成绩突出。
在清涧县教育局2013—2014学年度先进集体及个人奖励名单中,该校在小学组提高率、小学组总成绩、初中组提高率、初中组总成绩等四个单项奖中,均名列第一。一个在校生不足300人的乡村学校,成绩甚至超过了学生数千人的县城中小学。
白如冰等人生活的年代,时代背景与当今差异较大。
李新远曾以白恩培作为榜样,带领学生观看红色文化长廊上他的事迹,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想写日记。
“不过白恩培出事后,就有学生来问我,‘怎么我们学习的榜样也会犯错?’一时之间,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李新远告诉澎湃新闻。
李新远说:“更苦恼的是,红色长廊上白恩培的介绍,现在怎么处理都不妥当。放着吧,他毕竟犯错了。现在就拿掉呢,又怕有人说闲话。可能过段时间再改掉吧。”
9月的黄土高原,落日壮美无边。或许,于“风水宝地”的袁家沟而言,白恩培留下的难题,并不止于李新远这一例。来自澎湃新闻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