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军旅生涯影视作品最多 日本曾播放《小平您好》

2014年09月03日17:50  国际先驱导报 收藏本文
图为1988年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 新华社   图为1988年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 新华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杜鹃 发自北京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日在央视热播,引发不小反响。 其实,纵观这几十年,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影视剧不少,早期以战争题材为主;进入21世纪,以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做重大决策为主题的影视剧陆续上映,他“总设计师”的形象深深扎根于观众心目中;近几年,一些影视剧作品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他的生活,让观众了解到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军旅生涯作品最多

  1989年,第一部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影《百色起义》登上银幕。影片将观众带回1929年,那个军阀混乱、内忧外患的岁月,再现了邓小平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

  专门研究过邓小平题材影视剧作品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陈晋认为,这部影片“在艺术地反映邓小平生平的创作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一部经典之作”。

  接下来的几年,多部以战争题材反映邓小平光辉形象的影片相继出品。

  1991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着重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展开淮海战役的过程;1996年上映的《浴血太行》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辟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主线;同年摄制的故事片《大转折》描述了194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机关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在极为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此外,电视连续剧《红岸——邓小平在1929》、《邓小平在1950》、电影《大进军·席卷大西南》也是在对历史事件的宏大叙述中,再现了邓小平作为高级指挥官的领导艺术和决策过程。

  日本曾播放《小平您好》

  进入21世纪,一些回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高瞻远瞩的影视剧作品陆续上映。

  2003年的故事片《邓小平》以纪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他从1977年复出至1992年视察南方这段时间所作出的种种英明决策,包括恢复高考、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一国两制政策等。

  这部荣获2003年金鸡奖的故事片生动地描绘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凡的领导才能,让观众重温了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2004年,为向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献礼,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小平您好》上映。影片用精彩浓缩的笔墨回顾了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讲述了他在关键历史转折时刻敢冒风险、力挽狂澜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撷取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镜头,其中一些历史镜头是首次在影片中披露。

  2007年,即邓小平逝世10周年之际,《小平您好》曾在日本公映。放映结束后,仍有不少观众不愿离去,聚集在剧院门口交流感想。一名70多岁的老人曾告诉本报记者,“日本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引进不多,这次终于圆了我的梦”,但还感觉“不过瘾”,因为“电影中只出现小平访日时坐新干线和视察工厂的镜头,我希望看到更多小平访日的镜头”。

   生活中的新形象

  近些年来,广大观众对邓小平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他的战争革命岁月,也不拘泥于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功伟绩,而是看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要归功于一系列反映他少年、晚年故事,以及讲述他日常生活的影视剧作品。

  2002年邓小平逝世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电视片《永远的小平》,通过对邓小平的家人、身边工作者的采访,讲述了众人心目中的邓小平,包括夫人卓琳回忆与丈夫的感情、邓家的天伦之乐、小平同志的饮食起居、对人生与生死的态度等。

  2004年被搬上银幕的《我的法兰西岁月》也是另辟蹊径的艺术作品之一。这部影片记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初,年仅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在法国5年的经历。

  同年上映的《邓小平·1928》在讲述邓小平1928年前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期间与国民党中统特务斗智斗勇的同时,还记载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与战友张锡瑗的爱情故事。

  题材变化显“脱敏”

  迄今,若按题材划分有关邓小平的影视剧作品,数量最多的还是反映他作为方面军和战略区主要负责人的革命生涯影片。

  究其原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陈晋认为,这主要与题材本身的可写性与可视性有关,也与题材的故事性和敏感度有关。

  他分析,当邓小平的经历尚未完全融入整个中国历史的时候,他的个性与丰富内心世界可以让艺术工作者放手去写,而当他的经历完全融入整个中国历史后,创作者们便拘谨起来。此外,这也与创作者对邓小平和新时期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解水平与把握能力存在关联。

  而近些年,反映小平同志的总设计师形象和日常生活的影视剧陆续登陆银幕、荧屏,也折射出一种现象,即反映领导人的主旋律作品正在经历“脱敏”过程。

  对此,两名小平题材影视剧导演有着独到的见解。

  2003年的故事片《邓小平》首次将邓小平晚年形象搬上银幕,也标志着邓小平影视剧角色的一大变化。用导演丁荫楠的话说:“共和国年轻了,小平同志老了。”

  在拍摄《邓小平》前,丁荫楠曾成功执导《孙中山》、《周恩来》两部“伟人电影”。谈及自己如何艺术化地再现邓小平生平事迹时,他说:“写伟人戏,政治上自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更大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拍伟人戏绝对不是‘拍马屁’,靠看领导、专家、家属的眼色都是不行的。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依靠自己的艺术直觉、知识修养、政治素质和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表现自己对政治人物的理解和判断。”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开始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篇就是邓小平为残疾儿子擦身的一幕。

  就这一细节,导演吴子牛说:“我一直认为,这么多年的主旋律题材,我们都在拍一个雕像而已,全是仰视伟人的戏,伟人不容我们靠近。这次开拍前我就强调,要尽可能地平视,跟邓小平零距离接触”。

 

文章关键词: 邓小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徐才厚被开除党籍取消军衔 已患癌
  • 体育NBA-哈登32分科比19分火箭屠湖人
  • 娱乐董洁否认与潘粤明复合:我俩已经没可能
  • 财经山西煤老板抛售北京房产遇阻 逆市涨价
  • 科技小米高管否认抄苹果:只是借鉴优秀设计
  • 博客杨禹:北京公交地铁票价该涨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USNews2015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清华进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