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习近平主席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

2014年10月29日23:53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发式上讲话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发式上讲话

  镜鉴的话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10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举行首发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此前,镜鉴《大大出新书,世界读中国》一文,借着席卷各国的“习式旋风”,也席卷了各大网络媒体。

  今天镜鉴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首发式上的讲话。

  在《大大出新书,世界读中国》里,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政要,都对大大出书表达了期待和感受。大半个月过去了,人们的读后感究竟如何?从大大的书中读到了什么?今天推荐的第二篇文章,就来自《世界邮报》(赫芬顿邮报国际版)主编内森·加德尔斯。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发式上的讲话

  ▌德国前任联邦总理格尔哈特•施罗德

  2014年10月8日,法兰克福

  我非常高兴参加习主席新书的推介仪式。我所认识的习近平主席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自从他担任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以来,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推出全方位的改革措施充满期待。中国政府果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涵盖了各个政治领域。

  还有一点也引起了我对习主席新书的浓厚兴趣:我认为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和举措是国际政治交往的基本前提。习主席这本名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新书为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和政治目标提供了可能。对他人处境的理解是制定符合自身的,以现实情况和利益为考量的政策的前提,这同时也是双边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在此我想援引习主席今年三月访德期间在科尔伯基金会讲话中说的话:“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当前,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一味追求经济增速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和致力于提高生活质量。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的成就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但他们希望未来自己也有良好的机会。这是新一代人的诉求。要想实现富强和稳定的中国梦,必须使中国每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同样得到提高,经济的发展不应再继续破坏环境,民众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的呼声不应被忽视。如果读这本书的话,就能发现中国的领导层很清楚自己面临的这一挑战。在中国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之际,习主席引用改革家邓小平的话称:“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正向法治国家迈出很好的一步,尽管这对一些欧洲人来说可能还不够。

  在担任德国总理期间,我认为我们德国人作为中国的伙伴,应当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支持中国政府。因此中德在1999年建立了法治国家对话,并于2003年重启人权对话。法治对话是成功的,因为我们成功地对一些法律标准进行了设置和完善。它也成为支持中国法治国家建设和培训法官、法律专家方面的重要工具。当务之急是使已有的法律得以实施。为此,习主席在书中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因为如果法律未能实施或被规避,再现代化的法律也无济于民。

  习近平主席在其著书中也谈到了中国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不仅对中国,而是对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50多年前,勃兰特在他还是总理候选人的时候就提出,要“让鲁尔区的天空重新变蓝”。德国当时的生态状况和如今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德国150年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短若干年中集中出现。

  资源短缺和生态是这个时期的严重问题,这不仅影响环境,而且影响整体经济和整个社会。因此,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我相信,中国有潜力、有能力实现其宏伟目标。在这方面,德国有产品、有科技,可以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伙伴。因为鲁尔区已经重现蓝天。

  这种进步与结构改革有关,也与生态进步有关。德国可以向中国必要的生态建设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这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因为只有中国取得进步,以下两个全球性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一是气候变化,二是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我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到气候变化的症状,比如洪水、沙漠化和极端天气。这些可能会使很多国家出现饥荒、贫困、缺水,并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生态建设也有利于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它的经济意义也很重大,因为环境破坏的成本高昂。

  今天,气候变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生活水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阻止气候变化,或者至少迟滞它的步伐。欧洲和中国应该携手共进,制定共同的战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阐释了习近平主席和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书中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一个开放、稳定和富裕的中国,符合欧洲利益。我们应该理解,梦想的实现需要时间,是一个艰苦的政治进程。因为治理中国这样地广人多的大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中国哲学家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建议。也就是说要小心谨慎,掌握好分寸和火候。

  谢谢大家!

 

  “全球化必将包括治理模式的竞争”

  ▌内森·加德尔斯:《世界邮报》(赫芬顿邮报国际版)主编

  摘编自10月8日美国《世界邮报》网站,观察者网杨晗轶译,镜鉴校译。

  过去几年里,抨击西方政治衰朽、会诊民主制度机能障碍的书出了不少。

  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权威新作《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中,冷峻地审视了“对抗性的司法主义”是如何腐化法治;以及美国的特殊利益集团是如何用“否决政治”制造政治僵局、阻碍革新的。

  福山这部著作包含的许多主题与《智慧治理:21世纪东西方之间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在这本曾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最佳的书中,我和尼古拉斯·伯格鲁恩提出,在美国的“消费者民主”制度下,选民的短视性,再加上特殊利益对“一人一票”选举的俘虏,使美国政治体制丧失了自我纠错的能力。

  这里要提到的第三本书是《第四次革命:重塑国家的全球竞争》。该书作者暨《经济学人》杂志编辑约翰·米克斯维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宣称,我们再也不能做这样的假设:一个低效的、僵化的自由主义福利国家,能跑赢正在崛起的亚洲对手——特别是中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标志着全球化已进入新篇章。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产生了激烈的经济竞争;从现在开始,全球化必将包括治理模式的竞争。

  习近平的著作是一部“反回忆录”,或者说是一部倒过来写的回忆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是领导人淡出政治舞台后,为回顾过去而收录的一系列讲话和公告;而是在习领导下的中国雄心勃勃的改革宣言。

  这本书勾勒出习近平所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轮廓,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最高领导层相信一党体制下的协商式决策过程比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更加民主——因为它考虑到了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书中,习近平正面阐述了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问题:向贪污腐败宣战;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坚决转向市场化资源配置;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平等权利;以及在大规模城镇化的新背景下消除贫困。此外,他还讨论了中国的法治建设。

  是的,这本书亚马逊商城有售(除了英文版,还有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版)。

(原标题:世界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读到了什么?(1))

文章关键词: 习近平 施罗德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徐才厚被开除党籍取消军衔 已患癌
  • 体育NBA-哈登32分科比19分火箭屠湖人
  • 娱乐董洁否认与潘粤明复合:我俩已经没可能
  • 财经山西煤老板抛售北京房产遇阻 逆市涨价
  • 科技小米高管否认抄苹果:只是借鉴优秀设计
  • 博客杨禹:北京公交地铁票价该涨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USNews2015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清华进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