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02:19 央视

  (导视)

  解说:

  你扮圣诞老人,我穿传统汉服,你在外吃喝玩乐,我在校观看传统文化宣传片。

  解说:

  一所学校规定,谁过圣诞节就处分谁,一地方教育部门发文,禁止在校园内庆祝圣诞。

  解说:

  “中国人不过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洋节年年过,今年争议尤其多。

  新闻1+1今日关注:没有圣诞,只有节!

  主持人:

  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我们先来共同看一张照片,身后的这张照片,拍摄在昨天下午的6点半左右,是北京的傍晚时分,这是一个长安街上的情形,车堵的是水泄不通。昨天是星期三,怎么会怎样?其实很简单,因为昨天是圣诞前夜。

  我们接下来再看几张照片,这是在北京、南京,还有在上海、天津拍摄的,你看这些照片上人们的笑脸,是真把这个节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来对待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很多数,我敢肯定并不知道这个圣诞节的来历以及它的内涵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白天工作之后,下班之后马上就投入到这个狂欢中去。

  好了,在这些人狂欢的时候,我们也关注在西安有一所高校,那么这个学校是禁止学生过圣诞节,而且据学生说了,谁要过就处分谁。请注意,在这个学校里面还拉了一个横幅,“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这是西安。再来看,在长沙,这几个学生穿的很漂亮,穿的是汉服,他们手里面都拿着一个标牌,上面写着“抵制圣诞,中国人不过外国节”。

  那么我们就说了,这个圣诞节的确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是不搭旮的,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寒冬里面,它为什么会掀起这么大的热情?又为什么有人会去抵制它?今天我们就一同关注。

  解说:

  这两天,一年一度的圣诞节陡然升温,圣诞节,国人过还是不多?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

  (2014年12月25日 下午三点 北京 国贸)

  市民A:

  跟我们中国人关系不是很大,现在有些商业炒作的话喜欢把这个节日炒起来,我们的话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对这个关注比较少。

  市民B:

  有人约就去,没人约我也不会特意去过这个节日,因为可以想象这种日子一定是消费场所都人员爆满。

  解说:

  在北京国贸这个外企聚集的地区,对待这个西方节日,很多人并没有安排时间庆祝。下午三点半,国贸所在的东三环车流量开始增大。事实上从昨天开始,不少出租车司机就感受到了路面上的变化。

  出租司机:

  今天长安街有点特殊点,有点堵的厉害。昨天主要是景点、娱乐的地方堵的厉害。

  解说:

  街道、写字楼、酒店门前的圣诞树和景观,为这座城市营造着节日的氛围,对于很多旅游者,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

  外地游客A:

  北京毕竟是咱们中国的首都,在这个节日上,不管是我们住的酒店,还是商场,感觉到这个圣诞节的气氛还是比较浓的。

  记者:

  你知道圣诞节是个什么节吗?

  外地游客B:

  一个可以送礼物的节日。

  记者:

  送礼物的节日,谁给你送礼物啊?

  外地游客B:

  圣诞老人。

  记者:

  那今年圣诞老人给你送了吗?

  外地游客B:

  送了。

  记者:

  送什么了?

  外地游客B:

  书。

  解说:

  在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圣诞节的“节味儿”看上去更浓,不管是不是了解这个节日,往来其中的人们很多都乐在其中。

  (大妈唱圣诞)

  记者:

  真好,您这是特意学的吗?

  市民C:

  没有。经常不是,每年都有圣诞节,就听的来。

  记者:

  您知道圣诞节是个什么节日吗?

  市民C:

  是欧洲人的一个,就跟我们的春节一样。

  记者:

  花是圣诞礼物吗?

  市民D:

  对。

  记者:

  圣诞节您每年都过吗?

  市民D:

  每年都过。

  记者:

  知道圣诞节具体是一个什么节日吗?

  市民D:

  这个还不太清楚。

  记者:

  具体圣诞节是什么样的节日,您知道吗?

  市民E:

  什么节?

  市民F:

  我在想。

  市民E:

  圣诞嘛。

  市民F:

  耶稣诞生。

  市民E:

  都过就过呗。我们不是非要过的。

  市民F:

  因为我从小就过,就习惯了吧。然后到处的装饰挺好看的,就买,逛呗。

  记者:

  过圣诞节和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心情上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市民F:

  不一样 可能圣诞节跟朋友,或者跟男朋友那种吧,然后春节就是跟家人的那种感觉。

  解说:

  吃饭、互赠礼物、购物成为大多数人欢度圣诞节的方式,为娱乐聚会找一个理由,也是很多人对圣诞节的感受。

  外地游客C:

  我们中国自己的节日都不怎么过,反而是对一些国外节日比较看好。我还是希望我们国人最好是把我们自己的节日搞起来。

  主持人:

  圣诞节,本来它是一个宗教的节日,是一个舶来品。在全球范围内,庆祝圣诞节的人要比信仰基督教的人多,这是一个全球共性的现象。那么今天我们也看到这个《环球时报》上有这么一个评论,它说,中国主流社会应当反思的是什么呢,中华文化过于严肃和紧张的问题,那么中国的节日还是有点少,用来放松的节日,还有非节日的安排,尤其是我们的短项。

  那么为什么圣诞节这样的一个舶来品的节日,在我们国家能够这么迅速的就开始流行,这里面的确是可以有一些思考的东西。

  接下去我们就连线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张颐武,张教授您看,刚才我们也看了,有一个评论,说中国的节日,整体就是中华文化过于严肃紧张,这是不是能够解释为什么越来越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愿意过西方过来的各种各样的节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我想这个圣诞节的热烈的气氛,一方面是我们太缺少年轻人之间互相相聚的(节日)。我们的节日一般的都是家庭的聚会,家庭的团聚,然后家里团团圆圆过节,这个是春节、中秋都赋于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缺少年轻人之间,也不用放假,但是大家在晚上出来欢聚、放松,然后把自己整年的这样的辛苦的心情放松一下,获得一种乐趣,这样的节日我们往往比较少。

  另一方面,其实圣诞节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其实把它的宗教背景已经淡化了,我们现在的象征符号,像圣诞老人、圣诞的车、装点的灿烂的雪景,其实都是渲染一个活跃的气氛,把冬天装点的更美丽,让大家能够轻松的快乐的渡过这个冬日的夜晚。然后它又充满了音乐,也有来自西方很多时尚的电影,这些渲染这些气氛,都给我们过节增加了一些气氛。

  主持人:

  张教授,您看,因为这个西方人过圣诞节它里面就有一个宗教背景在里面,到了我们这,您刚才也说到了,这个宗教的因素基本上抽干净了。那么现在对于中国人来说过这个节,过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

  张颐武:

  我们都会感受到,一般年纪大的人,或者是比较成熟的稳健的人,他一般对这个节日的兴趣其实并不是很大,你会发现很难见到非常成熟的老人来过这个节,除了比较少数的人之外,很少有这样的群体。但是主要的你会发现在各个消费的场所,在各个大的购物中心里面,在餐饮的店里边看到的都是年轻人。他们过这个节,一是放松心情;第二个是获得一个和朋友相聚的机会。用这个节作为一个由头,把自己的心情放松,把自己和朋友的聚会找到一个不可不去的由头,这样的话大家都非常高兴。所以我想我们的宗教意味并没有那么浓,其实是借别人的瓶子来装自己的酒,把年轻人之间相聚有轻松快乐的一面在这个时刻展现出来。

  主持人:

  谢张教授,圣诞节这些年是很多年轻人年年过,争议也年年有,但是今年的争议明显多了一项新的内容,就是有的地方在抵制这样的一种圣诞节,怎么回事儿?继续往下看。

  解说:

  有的人在欢天喜地过圣诞节,而有的人则禁止大家过圣诞节。

  今天,《华商报》一篇关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并组织看传统文化宣传片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根据报道,在昨天的圣诞夜里,学校从晚上7点钟就开始封校,即使是有请假条也不能外出。学生们不但不能外出欢度圣诞节,还被组织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除此之外,校园内还挂出倡导不过西方节日的标语。

  实际上,在昨天下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团委就在官方微博上,发表了一篇“不盲目崇洋媚外,争做中华好儿女”的文章,称很多人都开始越来越重视西方节日,而“祖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正逐渐消失”,希望大家“不能忘记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

  学校这番举动,不但引起了一些同学的抱怨,也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西方节日应该被这样禁止吗?

  同样在昨天,在湖南长沙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太平街上,突然出现了5名年轻人,他们身着汉服,手举抵制圣诞标语的牌子,他们的出现在当时吸引了很多路人的围观。当时正在现场的中新社记者杨华峰有相机记录下了这个现场。

  (电话采访)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昨天街道两旁到处都挂出圣诞节的一些祝福语,还有人正在发苹果,然后他们刚好就在那里举牌,我觉得这个画面很冲击。然后好多人就围上去,全拿手机、相机在拍,很多市民都说这个好,就应该抵制外国的节日。

  解说:

  这五个人分别来自长沙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他们自己租借服装,制作字板,走上街头,一站就是近两个小时,而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节日。

  (电话采访)活动参与者 万昌盛:

  我们突然一下就感觉到,我们传统的东西越来越被冲淡了,而这些舶来的这些节日越来越商业化,所以我们想倡导回归传统,理性过节。我们是通过这种“抵制圣诞”、“中国人不过外国节”这种话语,把这个观点能够鲜明地把它抛出来,用举着牌子,穿着汉服的形式,表达我们回归传统这样一个意义。

  解说:

  还是在昨天,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校发出的一条,关于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活动的通知短信,则在更大范围内对圣诞节说不。

  郑上忠:

  目的还是希望全市中小学校能够对传统节日,对我们中华传统节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现在有些洋节日,我们要去了解它,但是不能过热。因为现在有些学校把圣诞节它这个整个活动把它当做一个节去做,这个就冲淡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视。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圣诞节这样的一个在西方有宗教背景的节日,进入到中国以后,被我们改造成了一个年轻人自己的节日,是年轻人愿意过的节日。但是刚才的短片我们也看到,有些年轻人主动不去过,那么也有的学校去抵制年轻人去过。那接下去我们就请教一下张教授,您怎么看学校不让孩子们、不让年轻人过圣诞节这个举动?

  张颐武:

  我想有些年轻人自己他不喜欢过这个节,这是他个人的选择没有问题。而学校这样做,当然也有它弘扬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这样子善意的用心,但是不是需要采取这样的形式,我觉得还是可以商榷的。

  因为过圣诞实际上它也并没有比如说强化这个西方宗教这样的意味,实际还是年轻人相聚、欢乐的聚会,然后大家一起找一个由头来体现出自己愉悦的心情,这样一种活动是不是需要用这样的一种非常强烈的方式,搞的非常紧张,我觉得倒是可以商榷。

  主持人:

  那么学校的这种举动实际上也引发了一些人的一些争议,比如说我们做的这个调查,说对于禁止,像学校这种说圣诞节进校园,你怎么看?我们看到有多数,有65.9%的人选择支持,说应该守护中国传统节日,抵制洋节。然后呢,只有34%的人是反对,因为说这是个人自由,不应该干涉。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选择是支持学校这种做法的。

  那么再有一个调查说怎么看待中国人庆祝圣诞节这种现象。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是忧心忡忡,还是应该重视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少一半的人认为,不需要忧虑,因为就是多了个放松娱乐的日子而已,您怎么看?还是压倒性多数的人觉得应该抵制,抵制对?

  张颐武:

  我觉得这可以体现我们社会其实还是对自己的文化有很深入的认同,就是觉得我们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身份、我们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这种冲击,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个现象。

  但是另一方面,我倒觉得现在圣诞节的这个状况,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它是西方的价值观或者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体现。主要还是年轻人之间借这个由头来欢聚,然后用这些文化符号来表达一个活跃的状况。

  那么现在其实中国的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很多也都走向了世界,随着华人在全球的移民的这个数量众多,然后随着我们的文化的影响力的增长,那么现在比如像我们的春节,在很多国家,现在也变成一个非常活跃、有意思的节日。人们也会借用春节的一些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所以我想过节这个事情,一方面我们当然要倡导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意义,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对我们自己生活的这种高度的价值。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对过洋节这个事情,可能也不必过于紧张。当然我们可以更多地来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对过洋节我觉得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因为中国人他是很善于把外来的东西变成自己文化内部的东西的。

  主持人:

  好,在昨天《环球时报》上同样有一句话说的很准,它说这个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他们在圣诞节还有情人节,它们在中国既是节又不是节。因为年轻人把它们当成自己的节过,用不着回去看老人、与大家庭团聚的义务不用履行。另外一个这也说明什么呢?年轻人钟情圣诞节是一种潜意识,就是放松而减脱这种压力的潜意识的一种释放。

  那么好了,洋节日的流行其实反映了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它的流行说明年轻人是有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的,那么接下去我们又该怎么去应对?怎么去做呢?

  解说:

  “快改密码”,今天下午,各大门户网站转载的12306官网确认大量用户信息泄露的消息,给一些本就抢不到春运车票回家的人又添了不少堵。

  侯婷:

  就8点进去的那一瞬间,就是无票,就是什么票都没有,那一秒页面不管你怎么刷都是没票。

  解说:

  对于很多工作在异乡的人来说,当他们在享受浓烈的圣诞节气氛时,或许还要惦记着春节回家的车票。

  侯婷:

  像往年的它提前20天,如果买票我也是提前20天开始着急、上火,提前60天如果买不到,那未来两个月我心情都很低气压。

  解说:

  与开开心心、无牵无挂、尽情享受吃喝玩乐的圣诞节不同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提春节就觉得没脸回家。昨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的言论,引发热议。年轻人“没脸回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再次就这一问题刊发了几篇群众来稿,无论是从制度呼吁多一些人文关怀,还是奉劝年轻人放下身价,都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时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为此,媒体还盘点了80后春节恐归族的“九大怕”。其中怕催婚、怕送礼、怕外甥侄子、怕同学聚会排在前列。今年春节前夕,一名小伙子为了父母不再唠叨,无奈征女友回家过年。

  记者:

  你多大了?

  征女友小伙:

  我?25?

  记者:

  25?还不大呢。

  征女友小伙:

  周围的邻居都结婚了,村里头哪不着急啊。

  记者:

  有联系你的吗?

  征女友小伙:

  有。

  记者:

  有多少人了?

  征女友小伙:

  昨天有两个。

  解说:

  此外刚刚步入职场的人,刚工作收入少,万一年终奖再不到位,他们最怕见到的就是伸手要红包的外甥、侄子了。

  记者:

  小朋友,你今年拿了多少压岁钱?

  小朋友:

  3500(元)。

  解说:

  除了恐归、恐婚、恐红包以外,随着80后职场年数的增加,聚会也成了他们的心病。

  (微电影片断)

  A:

  首先你不能,穿这身衣服。其次名片里怎么也都有几个英文字母啊。车那是必须的。

  B:

  班长。

  解说:

  湖南长沙读者高亚洲题为“亲情比面子更珍贵”的来信,被今天的《人民日报》选登。他在来信中说,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年轻人所遭遇的问题除了工作上的困顿,还包括情感上的空白,精神上的迷茫等方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共同面对的“痛点”。时代痛感要靠改革、发展来舒解,也需要年轻人自己去找寻压力出口。”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西洋节,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与喜欢过西洋节的2%相比,绝大多数将近7成的人还是愿意过春节。

  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刚才我们在短片中看到的年轻人的这种自由、快乐、浪漫相比,提到春节,可能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一种,觉得这是一种很累,甚至春节已经变成了那种劫难的劫。那么在两相对比之下,怎么能够提高自己本土的、传统的节日的魅力,这个问题不知道张教授您怎么看?

  张颐武:

  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家庭里面聚会,缺少年轻人之间的互动、沟通,或者放松这样的空间。所以我想将来我们在传统节日的弘扬方面,应该多重视让年轻人能够充分地聚会、放松,并不是让他每天在家庭里面聚着家里边的,期望有一些节日可以满足。

  比如说我们像七夕这样的节日,其实就有中国情人节的这个意味,现在虽然大家说这个传统上并不是个情人节,但实际上它的传说故事,它的趣味性,其实就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年轻人来共同聚会、化解焦虑、压力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节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节日,其实传统节日也要有更多的有趣的色彩,同时也要有一些斑斓丰富的文化符号,那么把中国传统的这些经典的符号,创造性地转化成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符号,其实对我们文化的弘扬非常有帮助。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张教授。其实很简单,与其抵制不如创新,让我们的节日与时俱进。

相关阅读

今年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

“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活动,始于2008年,由方刚召集,十几名中青年性与性别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评点活动关注每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性与性别”事件,致力于在纷繁复杂、存在广泛争议的事件中通过专业的评点,推进性人权,促进性别平等。

2014年度汉语:通奸

“通奸”早已不算犯罪;如果不是已婚者的婚外性行为,比如未婚同居,两相情愿的“一夜情”。虽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奸”,却连道德败坏也算不上了。网络上恬不知耻地叫“约炮”。所以,当今年媒体上频频公布某贪官违纪违法劣迹,列出“通奸”丑行时,不免叫人“耳目一新”。

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之后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公平性不足”。如今双轨并成一轨,是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熨帖,也将助推社会公平。叫好之余,也不妨前瞻性地审视可能形成的新问题。

中国减贫,西方媒体也赞誉

外媒的视角,从中国农业成就,看到了中国道路的成功;从中国农业发展,解读出中国新常态下的新图景。

  • 鄢烈山:2014年度汉语应该是通奸
  • 养老金并轨的价值需要时间来证明
  • 唐朝的冬天是如何取暖呢
  • 古诗文中的“思”字该如何读?
  • 排片坍缩的《一步之遥》玩砸了
  • 隐藏在避孕背后的两性问题
  • 深入体验二手交易是怎么回事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