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法法
南都讯 昨天下午,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根据草案,中国将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对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权限进行规范;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立法法实施15年来首次修订,也是十年间全国人大会议第5次审议法律案。
现行立法法全文共6章94条,大会审议稿共有105条,其中增加、删除、修改的条款一共有41条,修改幅度超过1/3。
按照议程,明天,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将花一整天时间专门审议立法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决定草案,再经代表审议和大会主席团讨论后,形成建议表决稿,3月15日进行表决。
“税收法定”条款有微调 删除税率等字眼
现行立法法2000年3月由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去年8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立法法修改,草案也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草案已趋成熟,决定提请大会审议。
南都记者看到,昨天提请大会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共105条,其中增加、删除、修改的条款一共有41条,修改幅度超过三分之一。与去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二审稿相比,又作出20多处修改,包括税收法定、地方立法权等备受关注的条款。
为进一步明确“税收法定”原则,二审稿规定,“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
南都记者注意,昨日提交大会审议的草案中,这一规定修改为“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
设区市立法范围有限 不是任何问题都可立法
此次立法法修改的亮点之一是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按现行立法法,享有立法权的有49个市,其中包括27个省会市,18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4个经济特区所在的市。
昨日提交审议的立法法草案拟规定,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目前全国共有设区市284个,尚无地方立法权的有235个市。这意味着,如果表决通过,这235个城市将享有立法权。
考虑到全国设区市比较多,地区差异比较大,修正法草案规定: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也就是说,235个城市的立法权也不会一下子就放开。
此外,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和甘肃省嘉峪关市属于地级市,但不设区,也将被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
南都记者还注意到,二审稿规定,较大的市可以就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昨日提交大会审议的草案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历史文化保护的事项。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立法法修正案明确规定,设区市的立法范围是有限的,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立法,只能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立法,而在税收等政治、经济、社会管理领域没有立法权。
让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
昨天下午的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作立法法草案说明时表示,我国现行立法法2000年颁布实施,总体符合国情,行之有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适时修改,十分必要。
李建国在作说明时还提到,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两个决定的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凡涉及立法法修改的举措和要求,此次都通过修改予以落实,让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让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强调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这一次修改立法法是部分修改,不是全面修改,对可改可不改的暂不改”,李建国指出,立法法修改中,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不少,对其中认识比较一致、条件成熟的予以补充完善,对认识尚不统一的继续深入研究。
李建国说,此次立法法修改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更好地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修修补补”的少“增量型修改”的多
李建国强调,宪法是立法法制定、修改的依据,立法法修改还要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等法律相互衔接和协调。
现行立法法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当年7月1日起实施,对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解释等作出规定。此次提交审议的修正案草案达105条,与现行立法法相比有41条修改,其中“修修补补”的内容较少,更多是“增量型修改”。
李建国表示,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一些好的做法,也将通过立法法修改提炼、固定下来,使立法法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答疑]
施行15年的立法法为什么要修改?
当前立法中争权诿责现象较突出,立法数量大增后出现“打架”情况
据新华社报道,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在审议中提到,立法法是一部建立国家立法制度、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法律,当时出台有两个动因:1979年立法活动全面恢复后,立法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做法,需要制度化、法律化,同时立法数量大增后,出现“打架”情况,对国家法制统一造成很大影响。
曾参与立法法起草的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步云也指出,当时立法实践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机关越位立法,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保护主义等,因此立法法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释、立法监督。
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也是此次立法法修改的关键。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辅导读本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专门就立法问题撰文指出,当前有的法律法规反映人民意愿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没有因形势变化而及时修改,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在审议时提出,应当强调人大主导立法,防止部门争权诿责。辜胜阻委员指出,现在“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定化”,因此谁主导立法是立法法中很关键的问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董中原指出,立法法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在实践中比较弱化,一些条文没有办法激活,大量历史遗留的与立法法精神不符的问题并未得到清理和解决,比如超越权限的法规、非法规程序的政府文件等,既弱化立法法的功能,又影响立法法的权威。
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连松看来,立法法在实践中遇到新情况,需要解决新问题,比如人民代表大会与常委会立法权限的界定不够明确,授权立法不够规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机制不够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立法工作做出的部署,也需通过立法法修改予以落实。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胡连松曾提出修改立法法的议案。一个月前,他拿到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他在议案中提出的问题大都在草案中得到回应,作出相应修改。
南都记者
商西 龙玉琴 程俊 发自北京
(原标题:全国235个设区市有望获地方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