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公共场所几乎随处可见自动体外除颤器。 在日本公共场所几乎随处可见自动体外除颤器。
应该留意哪些预警信号? 应该留意哪些预警信号?

  网传“过劳死”信号,真的不靠谱

  国内公共场所极少配备除颤器,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仅为国外1/10

  深圳36岁IT男猝死在酒店,辽宁锦州28岁夜班的哥猝死,两月内5名医生猝死,还有一名女销售死在电影院里……近日关于猝死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网上还流传“过劳死”十大危险信号,不少人对照后发现大部分中招而忐忑不安。  

  南都记者采访的多位医生均表示,这些信号对猝死几乎没什么参考价值,属于“伪科普”。而对于心脏骤停抢救非常重要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国内公共场所极少有配备。

  A 所谓十大危险信号属于伪科普

  即便在急诊医生眼中,猝死也是“突如其来、意料之外、非自然因素、不明原因”造成的死亡。要明确的是,猝死不是一种病,而是病发的一个结果。其中,被称为“过劳死”的现象最受关注。工人日报曾报道称我国大城市白领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过劳死”还呈现向高科技领域、白领阶层蔓延的趋势。

  网络上流传着“过劳死”的十大危险信号,包括“将军肚”早现;脱发、斑秃、早秃;频频去洗手间;性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心算能力越来越差;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经常头痛、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等。不少人对照发现符合过半选项,这真的意味着猝死风险增高吗?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西富的微博@急诊夜鹰闻名网络,王西富介绍,上述十个信号对猝死几乎没什么参考价值,属于伪科普。他举例,“能引起尿频的原因还有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并非是过劳死或者猝死的预警信号”。

  B 心脏病变才是诱发猝死的基础

  猝死者生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及环境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精神紧张、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激动、长期劳累都成为发生猝死后人们归纳的原因,但在心内科医生眼中,过劳和精神紧张往往只是诱发猝死的因素,隐藏在背后的,也许是自己和亲人都不知道也未曾留意的各种潜在心脏病。

  王西富医生介绍,追溯猝死人群的日常生活节奏,的确发现不少有过度劳累的工作状态,但“过劳多是诱因,心脏病变才是诱发猝死的基础。猝死的发生,有些是有征兆的,例如疲劳、早期心绞痛等,有些人没注意也没去就诊,也没和别人讲,因此外人可能毫不知情。”王西富医生举例,心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就具备了可能猝死的基础,过劳就会诱发心脏病突发。

  过度运动、过度劳累都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但就算没有类似跑步的运动,几个人走在一起也有可能发生猝死事件,因为猝死事件是人群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发生率的”,王西富医生说,“我们说一个人猝死,这是一个大的推断,不是一个准确的疾病”。

  C 心率若过快 心脏就会无效收缩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贺玉泉教授介绍,各种心脏病造成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都会导致心脏停跳,这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

  正常的心脏舒张一次收缩一次,舒张让心脏里充满血,收缩是把心室里充满的血泵到主动脉去,通过主动脉给全身供血。如果心率跳到200次以上,那么舒张时间就会特别特别短,舒张期回到心脏里的血就会非常少。

  贺玉泉教授以抽水马桶举例,按完一次冲水按钮,得等大概一分钟水才能上满,再按才能有效地起到冲刷作用,如果频繁地按,马桶里因为积水很少,流出来的水也很少,就起不到冲刷作用。“所以如果心率过快,尽管心脏也在收缩,但这就是一种无效的收缩,全身其他各个重要器官没有有效的血液供应,尤其是脑,就会丧失意识。”

  香港的注册慈善团体遗传性心律基金会,联同香港玛嘉烈医院及香港卫生署法医科,去年7月启动首个针对香港不明原因猝死者及其直系亲属的医学研究。遗传性心律基金会香港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将用两年时间为40位不明原因猝死者作基因解剖,同时会为大约160位直系亲属进行详细的临床及目标性基因检测,希望为香港提供有关突发心律失常死亡综合征(简称SAD S)的重要数据。

  应该留意哪些预警信号?

  ●家族历史中曾有年轻家庭成员在不明原因下突然猝死

  ●运动﹑激动或受惊吓时曾有昏厥(晕厥)状况

  ●运动时有恒常或不寻常的胸闷或气喘

  ●有心脏病史,例如冠心病、出现过早期心绞痛等症状

  在国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20%-30%

  首都医科大学李春盛教授对成人心肺复苏研究的最新统计显示,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国内目前达到2%,之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

  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

  80%的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发

  约1/5的人存在“慢性疲劳”。其中,媒体从业者、销售、医生、IT人员是主要发病群体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发病1小时内死亡定义为猝死

  针对猝死的快速抢救时间要在7分钟之内,最好是4- 5分钟,超过10分钟抢救成功率就很低。抢救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就下降7%- 10%

  7分钟“黄金抢救时间”我们能做什么———

  判断有无呼吸看胸扩 赶紧去学心肺复苏术

  猝死前7分钟,最好是4-5分钟,是最后的黄金抢救时间。王西富医生介绍,一旦超过10分钟,抢救成功率就很低,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7%-10%。

  王西富建议,遇到突然倒地或可能发生猝死的人,第一要大声喊他,看有没有反应、手脚是否可以活动、是否有呻吟、有没有睁开眼睛、有没有和你说话,这些主要是看有没有生命迹象,是清醒还是昏迷。

  第二判断有没有呼吸。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呼吸,习惯直接把手放在鼻子下方看是否有气,但这样的判断并不准确。正确的方法是看胸扩,即胸腹部有没有上下起伏,这比用手感受到的更准确,“如果没有呼吸,说明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王西富提醒,在拨打急救电话时要注意完整表述,比如“这里有一个人,35岁,突然倒在地上,叫他不应,他的胸口和腹部没有起伏运动,可能发生心脏骤停”,这就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急救电话通话内容。

  贺玉泉教授认为,抢救心脏性猝死病人最主要得会心肺复苏术。一个人发生心脏骤停后,存在一个“生存链”:第一条,早期发现并拨打急救电话,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第二条,早期心肺复苏;第三条,早期电除颤;第四条,高级生命支持,也就是救护车将医生和护士及时带到现场进行救治;第五条,到医院做后续治疗,比如脑复苏等。如果这五条“生存链”紧密结合、环环相扣,那么抢救成功率最高可达50%以上。

  “但在国内,前三个链条几乎是没有的”,王西富说,尤其是第三条除颤这个环节,国内公共场所几乎都没有配备A ED,它的全名是自动体外除颤器。广州是第一个在马拉松赛事上配备A ED的城市,去年广州马拉松共启用40台AED,而且这40台AED不是放在救护车上,而是装在自行车上由40名背着急救包的工作人员来回巡逻,以争取在急救车到达之前更快地展开早期抢救。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冯巧

  采写:南都记者 陈显玲 实习生 徐楚函 彭奕菲

编辑:SN054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飙车与股市

听说,炒股时,法拉利和大盘更配哦。炒股买兰博基尼,对这条今晨出现在五大门户首页的消息,选择信还是不信?

东南早报为何给PX打马赛克

一家公开出版的报纸,在当地发行的纸质报纸上清清亮亮,更没有打上一点马赛克,而在网络上的电子报上却用马赛克“频闭”了,这不禁让人费解,让叫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日本同性恋:幸福来得太突然

承认同性恋者的“民事伴侣关系”,到底对日本社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还难以预知的,因此,这个争论也显得有些单薄。但是,现在可以知道的是,涩谷区政府打响了同性恋者权利的第一枪,或者将来还有世田谷区政府和文京区政府也会加入,它们都会成为同性恋者的避风港湾

“一周一行”再掀内港骂战

感情这东西,是特首说不伤就不会伤的吗?“一周一行”打击水货客的效果还未曾显现,深港两地的网民就已经开启了激烈地骂战模式。香港网民:支持反水客!内地网民:对香港人也该“一周一行”。

  • 李开复:公务员等安稳工作很快会灭亡
  • 美国被撞伤夫妇:环球自行车旅行计划
  • 女子自称“臣妾”古代就有证据
  • 网络写作如何走在印刷机之前
  • 《万物生长》:上半身的《五十度灰》?
  • 已婚妇女如何控制好花痴情绪?
  • 在伊斯坦布尔吃传统土耳其餐(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