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12月18日11:26 新京报

分享

  原标题:媒体评岫岩洪灾瞒报:有个人感动中国,有些人该上耻辱柱

  时隔4年后,辽宁岫岩县洪灾瞒报事件终于无法再“瞒”下去。而该事件真相能浮出水面,恐怕首先得归功于一个人——一名化名为魏民的岫岩退休干部。

  是他,在2013年6月只身前往岫岩多个乡镇走访调查,核实出了2012年“8·4”洪灾遇难人数,整理出了那份被曝光的洪灾真实死亡人数名单。若非这份名单,这起被尘封多时的瞒报事件或许仍不会被解封。

 图为那份名单 图为那份名单

  “一个老退休干部独力调查真相”VS“一堆相关责任人瞒报”,两股众寡立判的力量,在反向拉扯式的潜在博弈中影响着事件走势,为这起洪灾瞒报事件再添几分荒诞的意味。

  我们无疑该感谢这位老退休干部。他自觉地用历史记录者身份,探查了埋在“当地官方通报”下面的真相,为公众留存了“史料”。现实中,很多抵御真相被遮蔽的努力,就体现在这类起于良知道义的“多管闲事”中。如果说瞒报是鲁迅说的“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那他的所作所为就展现了“筋骨和脊梁”。

  但他越是感动我们,有些人越该上耻辱柱。

图为2016年12月16日,岫岩县兴隆镇于家堡,经历2012年洪水之后,一座房子还保持着原样。图为2016年12月16日,岫岩县兴隆镇于家堡,经历2012年洪水之后,一座房子还保持着原样。

  尽管“瞒报”的纸里包不住真相的火,但事件的曝光,也有几分偶然底色:那份个人整理出的名单,是引致曝光的关键变量。它是引信,而媒体曝光则是火柴。这也带来一个疑问:若是这份名单未能面世,当地某些官员掩盖真相、逃避责任的如意算盘还要打多久?

  他们妄图遮蔽实情的企图,被那份“历史存证”般名单给拆穿。这也成为把他们钉上耻辱柱的“罪证”。

  “这件事充满了偶然。我们既该致敬来自底层的良知和行动,也该反思一个地方官为政伦理的全面失守。”

  这位老退休干部讲到,他在核实了真实死亡人数名单后,曾将其整理成文件,作为情况反映材料给有关部门寄了过去,但是等了一年多都没有回应。“县里瞒报死亡人数”的说法在当地成公开秘密,当地有关方面却“装瞎”,这共同支撑了蓄意瞒报的逻辑闭环。

  本来一场洪灾下来,清点死伤人数,是当地政府应尽之责,可这责任却被“转嫁”给了一名退休干部,而他的“代为履责”行为还不受待见。

 图为一名洪灾遇难者家属 图为一名洪灾遇难者家属

  本来洪水是天灾,若应对洪灾不力,则是人祸,有些人瞒报的动机或许并不复杂。

  从灾后的死亡人数瞒报,到后来为“瞒报”情况再作隐瞒,这条瞒报链条被越拉越长,就像错铸的聂树斌案翻案又被阻止那样。在这条瞒报链上,有人故意“漏报”死亡人数,有人在查核环节对其配合,还有人无视坊间质疑声和“异常”情况反馈……如今,辽宁鞍山方面的调查组已明确表态,彻查清楚后,将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希望其追责“一个都不落下”。

  作为“良心担当”的洪灾死亡人数调查者,就是那些瞒报者“良知丧尽”的反光镜。但是,一起洪灾的真相被曝光依靠的是中国底层的良知,而不是行政体系内的自我纠偏,虽令人感动,又令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倘若不是这位退休干部凭着良心做事,倘若别人没有他这样的调查能力,这件事又会如何?这正是此事不堪想象之处。因为,这件事充满了偶然。我们既该致敬来自底层的良知和行动,也该反思一个地方官为政伦理的全面失守。

  文/佘宗明

  编辑:倪雪莹  

责任编辑:张小雅

相关阅读

停尸房怎么变成社交活动中心

如果有机会去巴黎,你会去哪些地方?

一个小科长的三起三落

江湖有道: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日本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

在最糟糕的时候,关于南京的争论加剧了种族和文化之间的敌意,而这种敌意恰恰是导致大屠杀的最初原因。

鲍勃·迪伦的歌是文学吗?

鲍勃·迪伦的歌不仅是文学,而且是精品文学,他值得获诺贝尔文学奖。

  • 奇葩规定!公务员看“黄片”将被追责
  • 扒一扒古代“嫁得好”的丑妇贤妻
  • 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真的性取向不明?
  • 《长城》到底玩砸了还是玩大了?
  • 裸婚后容易后悔的女生有哪些特点?
  • 这个古村落不是最美,却值得一去(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