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3月21日05:55 新华日报

分享

  原标题:一桌“牛蒡宴” 致富一大片

  “蔬菜之王”走上百姓餐桌 一桌“牛蒡宴” 致富一大片

  河口镇农民在展示自家种的牛蒡。本报记者 王 岩摄

  沛县河口的牛蒡宴。本报记者 王 岩摄

  聚焦富民·看我“三十六计”

  “牛蒡咋吃?”沛县河口镇孟集村支书陶磊的这一疑问,道出了“牛蒡之乡”的尴尬:顶着“蔬菜之王”美誉的牛蒡,一直没能真正走上百姓餐桌。作为全国牛蒡主产区,这里种牛蒡近30年,8000多户种植,年产量达数万吨,几乎全卖给企业做加工礼盒和生鲜出口。当地人除了偶尔蒸食,还真不知道这个地里挖出来的“泥棍棍”能吃出啥花样。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场“牛蒡革命”正悄然改变这样的困局。“来,尝尝我们全新的牛蒡宴。”3月1日,记者来到河口镇,见识镇里的干部们如何用一桌牛蒡打开富民的钱袋子。

  中午时分,镇政府食堂厨房,分管后勤工作的张少华和厨师汪明强忙活起来。3根一米长、直径有铜钱大小的牛蒡是原材料,去皮后切丝、切块、切片,分别放进盛有凉水的小碗,点上几滴醋泡20分钟。“牛蒡含铁多,要不这么处理,氧化后颜色发黑。”张少华所说小窍门解决了“色相”问题,让牛蒡保持乳白原色;再经热水焯一下,就可以保证其酥脆口感了。

  接下来做菜,汪明强抓起一把牛蒡丝放进纱布,挤干水后,剁成泥,放入葱、姜、味精、盐和花椒面,再拌上鸡蛋和肉末,然后将捏成的小球下了油锅。“火候很关键,要温火、慢火,不然容易焦。”15分钟后,一盘焦黄的油炸牛蒡丸子出锅啦。记者迫不及待尝了一个,酥香脆嫩,赞!

  一会儿工夫,3根牛蒡做成七菜一汤。凉拌牛蒡丝、牛蒡烧鸡、牛蒡炒鸡蛋等,各有独特风味,带着植物清香,有点像吃竹笋,挺爽口。“这多好!过去只重加工,市场开拓‘瘸腿’啊。”饭桌上,去年上任的镇宣传统战委员赵本正说出了镇里新领导班子的新思路:瞄准百姓菜篮子,扩大销售促富农。

  “日本人都把牛蒡当家常菜吃,如果我们也开发好,光国内市场就不得了。”去年11月份,赵本正去山东的一个牛蒡种植地考察,当地一位企业老板的话对他触动很大。这位老板此前去日本参加一个博览会,看见当地女孩吃一种棒状零食,咬起来脆脆的,他很好奇,捡起包装纸请翻译一看,“小棒”原来是牛蒡条。赵本正了解到,日本人普遍爱吃牛蒡,有凉拌等多种吃法,颇看重其养生和保健功效。而这些牛蒡,正是从河口和周边地区出口后再加工而来。

  “因为土质原因,牛蒡只适合在我们这一片种,我们是守着金山啊。”赵本正放下筷子,有些激动,从山东考察回来后,镇里决定顺着“大众化”方向研究菜品。赵本正拿出一本菜谱给记者看,上面记录了大家琢磨出来的22种牛蒡吃法。“比如牛蒡面条,我们拿牛蒡粉按不同比例试,最后摸索出5%到10%的口感比较好。”他把菜谱做成微信,河口一带很快流传开来,还带着厨师到县政府食堂和当地饭店推广。

  如今,河口镇在徐州城区的雨润农副产品市场包下200多平方米的摊位,派村干部长期驻点,销售本地的牛蒡、山药、花菜等特色蔬菜,每天有五六吨销量。新的市场逐渐打开,农民尝到更多甜头。“去年年底每吨牛蒡价格2000块,现在涨到5000多块了。”丁六村种植户丁思良盘算着,他家种了6亩牛蒡,如果这样的行情持续下去,今年可以收入八九万元。

  “既要铺天盖地,还要顶天立地,牛蒡也走高端特色化的路子。”河口镇党委书记窦铜顺说,他们近10多年来发展起20多家本土牛蒡加工企业,不过产品还是牛蒡茶、牛蒡酥、牛蒡酱等“老三样”,处在初加工阶段。“我们和上海的公司对接了,正在开发牛蒡面膜,还邀请北京的专家编写牛蒡产业发展规划。”去年,河口牛蒡种子登上了神舟11号飞船,目前镇里还拿下两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一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准备和高校合作,在具有科技含量的牛蒡精深加工上再发力,把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王 岩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新一轮调控将把中国房地产市场带向哪
  • 火车站施工请僧人做法事,不自信吗?
  • 糖在古代是著名药品,价格非常昂贵
  • 73烟纸店:如果男人不舍得给你花钱
  • 朱茵蔡少芬,他们才是娱乐圈最甜闺蜜
  • 怪大叔性侵百名女性,何以屡屡得逞?
  • 全球最牛的机场酒店长什么样?(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