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希望的中国巨轮,正驶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政治建设新气象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的中国梦激发出了无穷的中国力量。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说,赤溪村是一个畲族行政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扶贫开发30多年来,村党总支始终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村集体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4年的零收入、166元提高到2015年的32万元和13649元。
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巨大的获得感。在这背后,离不开村党总支的核心引领作用。在杜家住看来,组织优势就是两句话:“强化班子带富、优化组织领富。”记者获悉,在赤溪村,村党组织与多家旅游公司、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实行组织目标管理和骨干设岗定责,由24名村企党员自愿认领旅游发展服务、科技服务指导等8个岗位。党员带动了村民们的致富热情,组织优势化为了巨大的扶贫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一届中央最高领导层首次公开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表了满载承诺的宣言:“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13亿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如何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
人民当家做主
修小学还是修路?民生项目如何定?群众对哪项民生工程的期盼更急切?“宁海县对民生实事项目探索采用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办法。”浙江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徐真民说,“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的做法推行以来,被人大代表们圈中的项目都有受益人群广、群众获得感高的特质,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嫌的项目则会被代表们直接否决,项目的征集实现了广纳民意,项目的初定更加科学合理。
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让中国这艘巨轮在驶向复兴彼岸之时有了坚定而正确的掌舵人,那么人民当家做主,就是巨轮航行的力量之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的总目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立法工作、监督工作、代表工作,还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数据显示,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总数超过了270万人,其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数量占到了95%。这部分人大代表恰恰又最贴近群众、最了解百姓心声。2015年6月份,中共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转发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探索建立代表履职激励机制”等具体措施。
如今,全国的县乡人大建设正呈现出崭新局面,人大代表为人民代言的作用不断强化。“大家都感到乡镇人大工作的春天来了,抓人大建设有了‘底气’,抓人大工作有了‘豪气’,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也更足了。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利益矛盾也日益突出,乡镇人大工作做好了,就能有效化解矛盾,就能巩固基层政权。”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青云镇人大主席黄有昌说。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十分重要,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与时俱进,协商民主也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民当家做主的内涵正在不断深化。
法治护航前行
依法治国,四个大字重千钧。2014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为法治中国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良法才能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加快立法步伐,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及时上升为法律;对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按照法律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及时修改和废除。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是近年来立法工作的真实写照。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部“管法的法”彻底大修一方面剑指各级政府“任性的权力”,一方面明确了“人大主导立法”的规则,为出台更多的良法奠定了基础。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司法公正,是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的真切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被称为“动真碰硬”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拉开大幕。截至今年7月初,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129项司改任务中,118项已出台改革意见,11项正深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全国基层法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办案力量增加20%以上,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以上,结案率上升18%以上,一审后服判息诉率提高10%以上,二审后服判息诉率达98%以上。实践证明,司法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科学的,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的。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完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