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华之父”地道老广

“清华之父”地道老广
2017年12月25日 10:07 大洋网

梁诚(前排右一)和他的美国棒球队队友

梁诚

  大洋网讯 清朝末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的驻美公使、广州人梁诚知悉美国超额索取庚子赔款,通过多方交涉,最终收回近一半庚子赔款,这笔款项支持了逾千名学生赴美留学。梁诚设立的游美肄业馆,后改称“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他也因此被称为“清华之父”。

  12月23日,位于海珠区琶洲街道的黄埔古村晃亭梁公祠中,清华大学重要奠基人梁诚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召开,清华大学校史馆、广州市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广州市黄埔古港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成员和梁氏宗亲等各方人士齐聚于此,怀念这位先贤,希望发掘梁诚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期让更多人认识梁诚,了解梁诚。

  外交能人 生于黄埔村

  梁诚是一位地道的广州人,1864年,他出生在如今的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黄埔古港附近的村落根据“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古语分为八字堂,梁诚的家就在“洪字堂”中,在出国留学之前,梁诚都居住在这里。

  1875年,年仅12岁的梁诚成为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878年,梁诚入读马萨诸塞州安度华的菲利普斯学校,同时在阿默斯特学院补习希腊文。1881年,他在菲利普斯学校毕业,正准备第二年入读耶鲁大学或阿默斯特学院,但因清政府提前召回留学生而未能完成大学梦。

  但这六年的留学生活为梁诚的外交人生打下基础。他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没有语言的隔阂,还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一位“英语大师”。留学归国后,梁诚逐渐成长为一名外交能人,他曾先后任中国驻美国、秘鲁、西班牙、古巴、墨西哥、德国公使。他凭借外交智慧,极力推动了庚款留学,赎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抵制美国不合公法、公理的《华工条约》。

  1912年,梁诚因身体不适不再担任公职后又回到家乡与母亲居住, 1915年举家移居香港,两年后因患癌症去世,享年53岁。

  清华之父 争庚款兴学

  “我们清华大学的新生第一课,就是组织他们参观校史馆,走进展馆里面,首先看到的就是梁诚先生的照片,清华没有忘记梁诚,是梁诚直接催生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告诉记者,这一次他是专程来到广州参加座谈会。

  “梁诚是一位在‘弱国外交’中却闪光的人。”座谈会上有多位学者反复如此评价梁诚,在他们看来,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梁诚的举动不亚于“乱世豪杰”,而他所推动的事业“泽及后世、万世流芳”。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各国赔偿总数超过10亿两白银,这笔款项便是“庚子赔款”。

  1904年,梁诚在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一次谈话中,第一次从美国官方得知美国向中国索取“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的信息。知悉这一信息后,梁诚开始多次积极与美国交涉,要求美国退回超额索取的赔款。根据《辛丑条约》规定,美国分得庚子赔款数达2444万美元,而经过多次重新核实,美国最终退还庚款多余部分总数共1196万美元,接近原赔款数额的一半。

  由于1905年中美关系一度陷入低谷,退回赔款的决定一度在美国政府引起很大争议,眼看难以实现,几乎陷入停顿的困局。但梁诚积极活动,游说美国朝野,除了与美国官方保持沟通之外,还通过民间活动、演说及新闻媒体提出退款之说,他深知退款的意义:中国财政支拙,如果美国能退还超索部分,就可“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国用,即纡一分之民力。”

  梁诚所想的“国用”,就是将这部分赔款用于教育事业。拿回巨款,梁诚随即开办了留美预备学校,后称清华学堂,开启了“庚款留学”的先河,后来,英国等国家也陆续取消了清政府未付清的庚子赔款,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一代通过这笔赔款出国留学。

  力挽狂澜 为华人维权

  除了收回超索庚款的外交“杰作”外,梁诚凭借自身的外交才华,在中国外交史上还留下许多成绩。在赎回兴筑粤汉铁路权益的交涉中,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薄弱、财政困难,加上美国政府出面干预、列强在华利益的争夺等诸多原因,使交涉一度陷入困境。但梁诚并不坐视失败,而是竭力尽智,配合张之洞、外务部的部署,最终取得成功。委托梁诚办理此事的张之洞用“才识兼优,忠实为国,规画辩论,妙协机宜”十六个字赞誉他。

  1904年,美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华工条约》本已期满,但美国政府却不同意废约,坚持要求续约10年。中美谈判中,意见分歧极大,美国排华浪潮也逐步升级。一向关心侨胞利益的梁诚向清政府外务部叙述海外华人的遭遇,表示“疾首痛心、不能终日”,希望清政府能重视海外华人问题,他把在美华人遭受迫害的事实编成小册子,分发给华侨,一面递交清政府,一面与美国外交部交涉,进一步说明修改中美华工条约的必要性。这些行动也一定程度上打压了美国种族主义对美国华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了华人在美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广州华侨研究会名誉会长黄银英长期研究黄埔古村,当她第一次知道梁诚其人其事之时,深感黄埔古村藏龙卧虎。“梁诚的‘威水史’让我觉得这里的宝太多了,虽然已经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我觉得还不够,所以退休了还是来村中做研究。梁诚是一个爱国外交家,并且非常爱护华侨和侨胞,值得后人骄傲,也值得我们学习。”黄银英说。

       文、图/广报记者张晓宜、杨洋

责任编辑:张玉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