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珍稀的北方白犀牛即将灭绝,犀牛角价格则在水涨船高,这很正常?

珍稀的北方白犀牛即将灭绝,犀牛角价格则在水涨船高,这很正常?
2018年04月08日 19:32 解放网
摘要:追求稀缺性的消费文化本身没有问题。但当这种消费文化泛化,溢出了市场商品的范畴,侵入到物种保护的领域之后,它就显示出来巨大的破坏力。

今天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那些珍稀、濒危的美丽物种,在这一天里短暂地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但在今天之外,它们得到的关注和保护却远远不够。

 

 

就在不久前,当地时间3月19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因为病情迅速恶化,在肯尼亚被实施“安乐死”。目前该物种仅剩下2头雌性,成功进行人工受精并诞下新幼体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从理论上来说,这一物种的灭绝已经进入倒计时。

 

 

类似这样的悲伤故事,近年来接二连三地上演。灭绝物种的名单不断增添新成员,其中一些默默无闻的物种悄无声息地永远消失了,没有激起一点波澜;一些大名鼎鼎的物种,其灭绝更多表现为一起传播事件。比如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白鳍豚,早在2007年8月8日就被《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正式公布为功能性灭绝。可是直到2017年11月,因为一篇网络文章的报道,这件“陈年往事”才被翻炒成为新闻,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与人们对于“珍稀物种”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对于“珍稀性”的狂热甚至病态追求。在北方白犀牛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同时,犀牛角的市场价格则在飞速飙升。1990年代,犀牛角每公斤的售价约合人民币1700元至5400元,现在的价格已经飞涨至每公斤40万元至47万元人民币。为了防止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被猎杀,人们只好将它头上的两只犀牛角割去,并安排40名持枪守卫和18名饲养员不分昼夜地轮流看护。
   

 

除了北方白犀牛之外,很多珍稀、濒危的物种,其制品都因为稀缺性而获得高昂的市场溢价,如象牙制品、虎牙虎骨、珊瑚制品、贵重木材、鱼翅、珍稀皮毛等等。高昂的市场溢价,又反过来刺激不法分子加大捕杀、盗猎和无序开采的力度,进一步加剧种群数量的减少,使物种保护陷入了难以解开的恶性循环。
   

 

追求稀缺性的消费文化本身没有问题。但当这种消费文化泛化,溢出了市场商品的范畴,侵入到物种保护的领域之后,它就显示出来巨大的破坏力。鱼翅未必具有人们吹嘘的神奇功效,但因为稀有昂贵,它就变成了高档宴席上的常客。穿山甲不一定比牛羊鱼肉更美味,但因为它濒临灭绝,难以获取,一些人就通过食用它来彰显身份,显示自己与别人不同。数量珍稀,竟然成为了物种“怀璧其罪”的理由。
   

 

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文化过于强大,以至于溢出了市场范畴,侵入了它不应该侵入的领域。生态环境和物种并不是市场和商品,不应该遵循“物稀价高”的消费主义原则。保护环境,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平衡。因此,对于数量急剧减少的物种要进行保护,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要进行抢救。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物种保护的逻辑,依然远远不如市场消费的逻辑强势。一些珍稀的物种,其制品仍然获得高昂的市场定价,从而催生出巨大的市场供应和消费需求。甚至一些已经被法律明确禁止的市场交易,在地下市场仍然暗流汹涌。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继续从事相关的捕猎、生产、走私、交易和消费。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已经构成破坏环境、威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推手。当人类对那些美丽的珍稀动物、濒危动物表达喜爱之情的时候,也许更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无度和贪婪。
 

栏目主编:封寿炎文字编辑:封寿炎题图来源:东方IC图片编辑:曹立媛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