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中国古代书院]千年学府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曾鼎盛数百年,声名远播,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石鼓书院始建于806-820年间,迄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书院曾两次被赐额,前有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赐额,后有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8年)宋仁宗赐额。
走进石鼓书院,首先看到的是山门。门两侧悬挂一幅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意思是告诫众生,要想把思想修炼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熟读《四书五经》。“至”即自始至终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沉醉”。同时也告诉世人,石鼓书院的学生心无旁骛,一心只读圣贤书。
进入山门即可看见石鼓书院的标识——一面高2.8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大石鼓所在地叫石鼓山,民间有两种传说:其一,石鼓山四面凭虚,其形如鼓。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其二,因石鼓山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故以声得名。
中国古代书院有三大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沿石鼓旁的台阶继续前行,看到的就是具备祭祀功能的武侯祠。据《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临蒸是汉末衡阳县名),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就住在石鼓山上。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并对他的高风亮节表达敬重与追怀,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后改名为“武侯祠”。
沿山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塑像。孔子历来被尊为“先师”、“圣人”,古代学生上课之前先要到孔子像前祭拜,然后再上课,表达对圣人的尊重。塑像后方是气势磅礴的大观楼。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末,“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大观楼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占据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上藏书楼下讲学。
自宋代起,石鼓书院就建有“会讲堂”,明代时称为“讲堂”,是古人讲学的场所。到了清代,石鼓书院的讲堂设在仰高楼一楼,称为“敬业堂”。在大观楼一楼,设有讲堂局部布景和七贤木刻像。七贤是指对石鼓书院历史文化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七位先贤,他们是: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斡。
大观楼后方就是合江亭,亭两侧有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石鼓双江水”指的就是湘江和蒸水,“一首诗”则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所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特别是开篇“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最为精彩,合江亭也曾一时被人们称为“绿净阁”。
登亭远眺,可以看到来雁塔。此塔为镇江、导航塔。在江东岸还矗立着一座塔叫珠晖塔。珠晖塔是一座风水塔,两塔曾盛行于明、清两代。据说,曾国藩曾在这片水域操练湘军水师,有人称这片水域是中国海军的“摇篮”。
沿着一级级陡峭的石梯,就来到了朱陵后洞。朱陵是炎帝的别名,炎帝曾在南岳的水帘洞巡游、居住,水帘洞称为朱陵前洞,石鼓山的山洞则称朱陵后洞。自韩愈游石鼓留诗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来此“朝胜”,乘兴作赋吟诗,后人将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留诗刻于朱陵洞内,或刻在石鼓山东面临湘江的悬崖处,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为衡阳古八景之一。
走过朱陵后洞,穿过一条小路,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座古桥---“青草桥”,俗名草桥,横跨蒸水。古时,桥头的草前街、草后街酒家林立,商贾云集,随处飘舞着各式各样的酒旗,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是衡阳古八景之一的“青草桥头酒百家”的所在地。衡阳的古八景石鼓书院占了三景。
在石鼓山西面的山体上,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摩崖石刻。据历代地方志和有关文献典籍记载,在这座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上,镌刻着自唐至清的石刻20多块,分布在石鼓山体东西北三面崖石上。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大自然的洗礼,现在只剩下山的西面仍能追寻石刻的踪影。虽然石鼓书院摩崖石刻历经千年,许多被风雨侵蚀,模糊不清,但它仍是祖先知识、智慧、劳动的结晶,也是石鼓书院珍贵的文化遗产。(衡阳市石鼓区纪委监委)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美国首次在联合国反对这项决议 结局比...
- 【 军事 】 出鞘:中俄航空合作能否再续前缘
- 【 财经 】 财富时代相继被收购 谁在收割顶级媒体
- 【 体育 】 ATP总决赛小德2-0安德森 第7次进决赛
- 【 娱乐 】 疑曝黄景瑜结婚登记证明 工作室未回应
- 【 科技 】 人人告别人人:没有什么永垂不朽
- 【 教育 】 调查显示:世界上教师最受尊敬的国家排...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