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们要世代铭记援建之情

我们要世代铭记援建之情
2018年05月08日 04:3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原标题:我们要世代铭记援建之情
张通荣
航拍汶川县城
  汶川地震十周年

  47岁的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眼眶里布满血丝。回到办公室的他,不得不立刻滴一些眼药水,以缓解眼球充血的状况。记者原先约定的上午11时的采访,也因为张通荣的多个紧急会议,被推迟到当天下午4时20分。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汶川县龙溪乡的一座山发生了大规模山体滑坡,因为处置得宜,附近村落的415名群众均成功提前撤离,未造成一人伤亡。张通荣说,汶川多年来一直强调地震次生灾害预警,群测群防,群众防灾意识高。

  转眼,汶川地震也已过去10年,汶川县日新月异的变化,举世瞩目。张通荣则在最近启动了“感恩情怀培育工程”,他说,他希望汶川人的子子孙孙,都要铭记全国人民的援建之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乔军伟

  谈十年变化: 年人均收入增速达到8%

  广州日报:汶川地震已过十年,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汶川县这十年来的变化。

  张通荣:汶川县十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灾后重建,首先就是为了让生者有更好的生活。我们实施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和“全域旅游”的经济布局,已经能完全支撑起汶川县老百姓的收入。去年我们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每一年,我们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能达到8%~10%。

  其中,汶川县由原来的高产能、高污染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以前我们的工业主要布局在水磨镇和银杏乡等区域,如今我们通过“飞地”模式将当地工业进行了异地转移发展。现在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都很好,大家对水源地的保护意识很强。

  比如,我们县城旁的棋盘沟原先是一块工业区,地震以后,我们没有再在那里布局工业,而是布局了服务业。整个阿坝州的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就布局在那里。我们所有的重建,都没有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是把重建融入到了生态保护当中。

  第二,汶川县的民生工程实现了“三好两富”的跨越。所谓的“三好”,就是“好房子”“好身子”“好日子”,我们给居民构建了大健康体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两富指的是老百姓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这十年,灾区民生和地震前比起来有跨越式的发展,以前汶川的学校、医院包括公共设施水平都是比较落后的,这些年通过国家的帮助特别是广东省的援建,汶川的公共服务水平向前推进了二三十年。

  谈地震经历:

  突然之间天就黑了

  广州日报:你从2002年时就来到汶川,你一定也经历了那次可怕的地震,当时汶川的情况如何?

  张通荣:十年前的那场地震,我们经历了很多个困难和复杂的阶段。第一是联络问题,刚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要和外界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但我们发现联系不上。

  那天我正好在上班的路途当中,地震发生后,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那一天,汶川出现了遮天蔽日的天象。地震产生的扬尘铺天盖地,日光一下子被挡住了,本来是艳阳天,有那么一两分钟,天突然黑了。那时,不要说老百姓,我们也非常恐惧,首先我用我的手机打,但怎么也打不通,后来我就到值班室打我的座机,发现座机也没法打。最后我们找到了一部卫星电话,但因为扬尘的缘故,卫星电话也不行,我们有几天一直和外界联系不上。

  第二是伤员问题,当时全县一下子有三万多名的伤员,如何转移这批伤员,转移到哪里去,怎么去救治他们?所幸有官兵和白衣天使的帮助,我们通过水路和直升机,把一部分重伤员送了出去。我们还通过熬夜战、苦战,让我们三万多名伤员得到了救治。

  第三方面是过渡安置。当时次生灾害频发,要找一个老百姓有信心居住的平地都非常困难,在如何让老百姓放心地住进板房上,我们下了大功夫。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和老百姓的想法,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一致,县政府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基础设施、次生灾害防治、未来产业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等,这些都要充分地与群众沟通。

  谈广东援建:

  对援建者应世代感恩

  广州日报:汶川县最近力推“感恩情怀培育工程”,发起这样的工程原因是什么?

  张通荣: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失,是远远出乎我们想象的,中央也定义,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因此,地震的灾后重建,我们国家所动员的力量也是最广泛的。地震伊始,我还在当常务副县长,当时我就在想,十年以后汶川能够恢复到2008年5月地震以前的水平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但是没想到,在祖国母亲、全国人民关心关爱、倾情援助下,汶川不是10年以后才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而是在广东援建结束以后,汶川的各方面建设就大大超过了地震前的水平,这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因此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是祖国母亲给了汶川第二次生命,全国人民的援建给了汶川重生的力量。没有祖国母亲和全国人民、广东人民的倾情帮助,就没有咱汶川的今天。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大地震以后才出生的孩子不知道这个艰辛的过程,这样大规模的援建,如果只有参与的人能铭记,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把感恩文化植入到汶川人民的子子孙孙当中去,生生不息地把祖国母亲给予我们的温暖,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给予我们的这份援建之情,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扎根到我们一代又一代汶川人的内心世界中去。

  我们要告诉所有的汶川人,不要觉得别人的援助都是应该的,对于援建者的感恩,我们应世代相传。

  广州日报:广东援建汶川的项目已经完成,现在汶川和广东之间还有哪些交流?

  张通荣:十年来,我们之间的交流从来就没有断过。在汶川的经济布局上,目前,广东还在帮我们做一些产业转移的工作,并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民间交流方面,很多广东游客都会来汶川看看广东曾经援建过的地方,他们都非常亲切。同时,我们还有学术方面的交流,比如广东搞规划的、搞设计的、搞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都会到汶川这里来,做一些民族文化的交流。因为有了广东援建汶川的这份情感,不少广东企业不去别的地方,专门到汶川和我们本地企业搞合作与开发。因此我们两地的交流各个层级都有。

  谈次生灾害预警:

  坚决消灭“堵”的心态

  广州日报:尽管汶川县的次生灾害还时有发生,但在预警方面已做得非常不错,能否分享一下相关经验?

  张通荣:第一,由于汶川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震以后,我们愈发觉得,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灾害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地震次生灾害的监测、巡查以及群防群治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现在已经把我们的监测、巡查、群防群治工作下达到所有的村落,对次生灾害的群防群治已经成为我们的常态。

  第二,我们也加强了技防。比如加强气象的监测,加强地质灾害的现代技术监测,来发现汶川县关键区域的地质地形变化,了解多大的降水量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等。

  第三,我们经常开展群众的避灾避险应急演练,我们年年都在弄。5月9日,我国的应急管理演练也在汶川举行。这种演练对于老百姓主动避免次生灾害,对他们生命财产的伤害,作用非常巨大。

  第四,面对次生灾害,我们的应急预案、决策体制如今已经非常健全,我们在启动应急响应时非常迅速,比如这次龙溪乡的山体滑坡,监测方面在7日下午就向我们报告了情况,第二天早晨我们就做出了决定,必须让附近百姓全部加快撤离,我们做决定是非常果断的,因为完全有可能,我们把群众搬出来了,山体滑坡却没有发生。

  而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了科学的态度,如果发现地质、地形变化加剧,一定要以预防为先,而不是事后去弥补。防灾,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去“堵”消息,心存侥幸,“堵”的心态在汶川必须被坚决地消灭掉,一“堵”,就有可能造成人民财产的重大损失。此外,如果没有平常的演练,老百姓就没有这么好的避灾素养,大家也不可能立刻就从危险区域撤离完毕。

  谈未来发展

  做都市人的“后花园”

  广州日报:十年后,援建已经结束,我看到汶川提出了“康养汶川”的发展口号,这对灾区来讲是一种怎样的发展思路?

  张通荣:地震已过去十年,汶川未来的发展,不可能还寄托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继续来帮助我们。于是我们就根据汶川的基础条件来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思路。汶川南部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北部的阳光好,我们这里不仅是熊猫家园还是阳光谷地。这里可以让城里人累了、困了、烦了之后过来休养生息,这里是成都的“后花园”,因此我们就提出了“康养”。

  它不仅仅是让人们来汶川晒晒太阳,吃吃健康食品,还包括了“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这就让所有处于亚健康、或有康养需求的都市人,一来到汶川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养项目。身体好的人来汶川可以自驾游、徒步穿越、挑战极限;处于亚健康的人,可以回到好的生态当中去;汶川还能让老年人开展“第二人生规划”,让他们重新点燃激情,继续为社会多做贡献。

汶川张通荣地震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