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工重器中国造!每砸下一锤,相当于200吨重物从1.5米高处坠落
跨海大桥、海上风电等海洋工程的建设,第一步就要在海里打下桩基。在我国,海上打桩用的打桩锤一直依赖进口。不过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我国首台超大型液压打桩锤试验成功。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打桩锤顺利验收 430吨巨无霸即将入海
2018年4月10日,国内首台超大型液压海上打桩锤,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打桩试验。这台由太重集团研发生产的打桩锤,每一锤产生的力量,相当于200吨的重物从1.5米高度往下砸。
全部组装好的打桩锤高22米,重达430吨。它的使命就是把海上风电等海上工程的桩基,像定海神针一样,打入近百米的深海。
长期以来,海上作业不可或缺的大型海上液压打桩锤,被德国、荷兰的公司所垄断。它们利用自身优势,牢牢树起行业壁垒,别的企业很难进入这个市场。
今天,太重集团终于自主研发出了这个海工重器。
太重集团大型打桩锤客户 陈春平:试打效果比较好。中国现在海上风电开发力度这么大,没有自己的产品不方便。
国产打桩锤不仅有着优秀的性能,还有着令客户难以拒绝的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过去进口的打桩锤,如果出现问题,往往要联系国外原厂,维护周期很长,有时甚至一等就是半年以上,经常耽误工程进度。
太重集团大型打桩锤客户 左小伢:第一个成本比国外要低,最起码30%左右。性能也达到国外的要求。最大的优势是以后维修比较方便,维护保养,操作都要比国外方便很多。
经过一上午的试验,国产打桩锤顺利通过验收。4月20日,这个矗立在试验架上的庞然大物,开始缓缓卸载。430吨的重器,经过半个多小时才卸载下来。中国首个大型海上打桩锤,即将奔赴蔚蓝大海。为了能自主设计制造大型打桩锤,太重集团已经努力了七年。
七年磨一剑 中国大型打桩锤直追世界最先进
国产打桩锤的研发团队里,各个系统的负责人都是清一色的80后。七年前开始研发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参照对象,他们就啃国外产品的说明书和学术书籍。没有工艺经验,他们就深入工地,研究现场工况。2012年,他们研制出200千焦的小型打桩锤。此后,从200、500、800、1200再到如今的1900千焦,六年里突破十多个技术难关,设计出四十多种结构方案,最终研制成功。
太重集团大型打桩锤项目负责人 孙德河:200千焦和1900千焦的差别,就相当于200千焦是将20吨的重物提1.5米的高度,自由落体,1900千焦相当于200吨的重物要提1.5米,然后往下控制落体,而且这不仅仅是提起来,而且它要在一定的频率上。
从200千焦到1900千焦,意味着打桩能量的十倍提升,这就要求打桩锤的锻件必须有足够强的性能。
上百吨重的替打如果出错,就会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经过前后三个月的工艺论证和软件模拟,工程人员才开始锻造替打。用来制造替打的特殊钢,强度是普通钢的3倍。
钢锭在1250度的火炉中烧得通红,在机械车的操作下,送入万吨压机。钢锭在它手中像松软的面团一样,在反复揉压中完成锻造。每一揉的力道,都是精心计算的结果。打桩锤所需的材料、锻件,都是在这里经过千锤百炼,才达到设计的强度、韧性、硬度。
太重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研发、生产无缝衔接,不但拉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大缩短了制造时间。这台压机生产的送桩器,让打桩锤的第一个客户看到了国货的质量。
太重集团港机设备分公司总经理 魏双庆:我前期事先给他做了一个送桩器,他当时给我说你这个东西要能打50根桩,我立马从你那儿再定一根,意思是这个他就很满意了。我现在给他做的送桩器已经打了80根桩了,现在一点问题都没有。
2016年,经过长期的零部件试用与工厂考察,打桩锤的第一个客户最终拍板下单。同年,国家海洋局、天津市海洋局组织专家,对太重集团1900千焦打桩锤进行评审,将它列入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
天津市海洋经济示范项目特聘专家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刘宪斌:我们当时评定组,对于这个项目给予了一个非常好的认可。这个海上液压打桩锤的问世,应该说促进了我们国家海上开发能力。
眼下,我国的海上打桩锤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在产品的智能化、液压强度方面还存在不足。国外最先进的打桩锤,能量已经达到3500千焦。孙德河说,海工装备的研发永远没有终点。而将产品推向更高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下一个目标。
太重集团滨海技术中心主任 赵国栋:我估计你垂芯肯定要加大,不会是一米六,一米六肯定是不行,你这个太大了。直径我估计你肯定是要加大到一米七或者一米八,这个可以再算一下。
眼下,太重集团正在全力研发3000千焦的液压打桩锤,力争取得新突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太重集团大型打桩锤项目负责人 孙德河:目前我们3000千焦锤子里面,基本上完成了初始的方案讨论。然后预计明年将会投入三千锤子的生产。
半小时观察:自主创新 发奋为雄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描绘了这样的愿景: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那是他心目中“发奋为雄”的中国。
如今,在最难的地方开凿隧道,向深蓝的大海挺进都已成为现实。究其原因,离不开对自主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
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与国际上的制造强国还存在差距,但是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这种差距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迅速缩小。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尖端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创造新的辉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孙政才受贿1.7亿 一审被判无期
- 【 军事 】 出鞘: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与大国角...
- 【 财经 】 马化腾2794亿首次问鼎首富(500富人榜...
- 【 体育 】 詹皇29分准三双 骑士4-0横扫猛龙进东...
- 【 娱乐 】 宠妻!周杰伦晒视频心疼昆凌度假还健...
- 【 科技 】 美图难题:活跃用户骤降 区块链陷迷局
- 【 教育 】 教育机构暴力改造学生:电棍打 不让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