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青岛科技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青岛科技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2018年05月19日 08:22 青岛政务网
原标题:青岛科技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全市重点引进共建国际高端研发机构43家,设立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

  4月23日,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海尔COSMOPlat联合德国弗劳恩霍夫IPK在德国共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德国)正式揭牌。这是全球首家中德联合人工智能实验室,标志着海尔COSMOPlat在德国有了“根据地”。

  同样在今年4月,哈工大青岛科技园的负责人赶赴乌克兰驻华大使馆,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将共同推进中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在青岛,风生水起的中外科技合作交流,正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突出做好引技术、搭平台、拓渠道三篇文章,逐步构建起合作稳定、联系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据初步统计,全市已重点引进共建国际高端研发机构43家,设立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全市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占全省43%;获批山东省首批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十二五”以来,获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支持86项,经费3.44亿元。自2003年起,来自16个国家的54名专家获得我市的国际科技合作奖。在科技创新合作的道路上,青岛已经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国际范”。

  19家国合基地领衔,共建高端研发平台

  19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青岛对外开展创新合作交流的“大本营”。国合基地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类型,是我国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科技对外影响力等工作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早在2009年,我市就在观测海洋学与深海研究领域获批第一个国家级国合基地,2013年同时有9家单位获批国家级国合基地。

  今年3月初,依托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建设的“阿斯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2017年度国家级国合基地,这是我市第19家国家级国合基地。据了解,哈工大将目前中俄两国最具创新实力的“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简称阿斯图)”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导入青岛,如今阿斯图正式成员高校及观察员院校已经发展至60所,专业涵盖所有工科门类,阿斯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中俄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哈工大青岛科技园也在积极拓展与乌克兰的国际合作,已经与乌克兰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监测及实验中心签署协议,即将在卫星监测、卫星大数据应用、小火箭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记者在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参观时看到,不少具有产业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成果已经问世,例如可以在农民家门口直接进行秸秆加工的集装箱;再例如可用于热交换器的多种不同翼型的螺纹翼管,最小外径只有2.5毫米。

  另外一家国家级国合基地——青岛工研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芬兰技术创新创造有限公司、英飞尼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个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引进30余项技术落地,注册公司20余个,实现相关产值5亿元。其中,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在青设立的研究院是其在中国唯一的独立研发机构,市工研院联合日东(青岛)研究院、新加坡三泰环境集团、青岛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共同组建青岛市膜技术国际创新产业联盟,在青岛推动了膜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布局海外研发中心,青岛科创加速“走出去”

  去年以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两件大事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共建的国际南半球研究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将以南大洋海洋观测为重点,构建深海观测浮标系统,推进南大洋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研究;二是携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共同推进“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建设,合作开展全球气候科学研究。

  在知识密集的技术高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正在成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海尔集团秉承着“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理念,已在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成立10个研发中心和数十家海外工厂,形成遍布全球的研发创新网络。海信集团坚持“技术立企”,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建立11个研发机构,并成为国内首家与麻省理工建立紧密合作的企业,全面加强技术型全球化品牌建设。去年6月,三迪时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国汉堡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3D打印企业,董事长李培学告诉记者:“我们在海外建立分公司,打造国际领先的海外研发中心,深入对接国外先进技术,就是要为青岛成为全国一流的3D打印创新城市进行专家和技术储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的48家海外研发中心涉及白色家电、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生物技术、绿色铸造、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走出去”成为企业发展新理念,也是青岛的创新发展在海外的一张新名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多家海外联合实验室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合作。2013年,中泰首个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在泰国普吉正式启用,将服务于两国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而正在推进当中的“中—马耳他水产养殖联合实验室”是中马政府间科技合作的唯一平台,将有力促进蓝鳍金枪鱼等大型高档海水鱼的繁育养殖,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际论坛到技术转移大会,不断拓展合作渠道

  同一个目标携手共进,同一个梦想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拓展合作渠道。

  自2014年以来,我市已经连续举办四届青岛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累计2300余名国内外专家参会,展示推介近1000项科技成果。其中两次技术转移大会期间举办了成果拍卖会,累计30余项成果成功拍卖,交易额达6561万元。技术转移大会已经成为我市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窗口。

  我市先后举办鳌山欧亚科技论坛、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研究项目(CLIVAR)开放大会、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促进创新合作与开放交流。其中,CLIVAR大会被誉为气候科学奥林匹克盛会,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则被称之为海洋科研的“G20峰会”。去年4月,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发起的“中国-东盟海水养殖科技联盟”正式成立,海大联合东盟渔业海洋科学联盟、欧盟水产技术创新平台等4个国际组织的22个机构,搭建研发、生产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海洋科技合作平台,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创新合作中,特锐德公司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开发出防污染免维护高端充气柜。蔚蓝生物集团与美国ADM公司等合作,攻破工业生物酶核心技术,成为国外众多知名企业寻求合作的技术输出方,被科技部列为“技术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青岛科技创新已经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必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