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82岁院士刚结束1400米南海深潜 就参加了院士大会

82岁院士刚结束1400米南海深潜 就参加了院士大会
2018年05月28日 21:21 新京报

  原标题:上午在大会堂参会的82岁院士,刚结束1400米的南海深潜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注意到,刚刚结束“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潜的汪品先,参加了28日上午的大会。参会前,“政事儿News”专访了汪品先院士。

▲汪品先院士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倪伟 摄▲汪品先院士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倪伟 摄

  黑色西裤、军绿色短袖衬衣,戴着一副金丝眼镜,82岁的汪品先精神矍铄。密集的行程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出痕迹。

  在“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潜航次中,汪品先作为年龄最大的“乘客”,3次下潜到南海1400米水深以下,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科学界认为,深海海底的裸露岩石上面没有什么生物。但汪品先第一次下潜就碰到了“冷水珊瑚林”,这是以前在南海没有发现的。为了研究这个海底生物群,他打破原先下潜两次的计划,又增加了一次。

  “82岁高龄深海下潜3次”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对此,汪品先表示,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在自己看来就是一件小事,完成了多年前和友人的一个约定,实际下潜中自己做得比想象要好,非常高兴。

  “唯独时间不能慷慨”

  汪品先每天早上8点半进办公室,晚上11点回家。最近被夫人下了命令,把回家的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现在10点半之前必须从办公室回家,不然(夫人)脸色就不对了。”汪品先说着自己“甜蜜”的烦恼。

  汪品先的夫人是植物学家孙湘君,两人从同学发展成情侣,后来北京、上海两地分居了30年。“争”了很多年,2000年孙湘君终于“投降”,搬到上海。

  如今,年过八旬的科研伉俪经常一起去学校办公室,分头工作,在办公室待的时间比家里还要多。

  在汪品先看来,工作和休息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他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对现在新来的事物也没有兴趣,但他觉得他想做的东西是很有道理的、是重要的。“这是我的优点,到现在我还是很投入的。”

  为了不被打扰,汪品先平时不用手机。他说自己什么都可以慷慨,唯独时间不能慷慨。

  “我现在是倒计时的”

  “我现在是倒计时的”,在接受“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采访时,汪品先笑着说。他将后面要做的事按重要性排队,“最紧要的是先把我的‘南海大计划’科研项目完成。”今年他还有两本中文书要出版,本来没着急出,但一位老友的离世,让他担心自己也会突然“跑掉了”。

▲对话汪品先。新京报记者倪伟 摄▲对话汪品先。新京报记者倪伟 摄

  82岁仍活跃在科研一线,全球同行中已鲜见同龄人。汪品先在追赶逝去的时间,他说他的年龄是错位的,该做事情的时候时代原因让他做不成,该退的时候反而有条件做,“丢了好多年”。

  他对研究的心情是迫切的。很多年来,深海科研只能依靠国外设备,现在终于有了国产的潜海条件,“说了那么多年深海,趁我现在还走得动,我当然要自己做。”

  对  话

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以下图片来自新华网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以下图片来自新华网

  谈深海下潜:我漫游仙境回来了

  “政事儿News”:三次下潜都在什么位置?

  汪品先:三次下潜深度都是1400米,在西沙的同一个海区,因为我是追同一个问题。

  “政事儿News”:什么问题?

  汪品先:我要追一个海底的生物群。原来以为深海的海底,裸露的岩石上面没有什么生物。结果我们这次下去,头一次就碰到“冷水珊瑚林”,真是像个树林一样。

  “政事儿News”:您看到的冷水珊瑚林是什么样子?

  汪品先:“冷水珊瑚林”是我起的名字。就和陆地上的园林一样,高大的竹珊瑚像树木,低矮的扇形珊瑚和海绵之类像灌木,而贴在海底的海绵、苔藓虫相当于草本植物。这些固着在海底的生物构成了深海的“园林”,为游泳和爬行的海洋动物包括章鱼、海星之类提供了栖居地,就像陆地树林里有猴子有鸟一样。

  “政事儿News”:为什么要去追冷水珊瑚林?

  汪品先:我想研究这个生物群在什么地方有分布。我们另外一个团队在南海的东部也看到了。在1800米深的水域,南海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冷水珊瑚群,这是以前在南海没有注意到的。

  “政事儿News”:到了水下1400米,身体会有什么反应吗?

  汪品先:深潜器里气压是保持正常的,环境跟陆地环境一样,三个人蹲在直径两米的球里面,身体没什么感觉。这跟蛙人不一样,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

  “政事儿News”:真正的考验是什么?

  汪品先:我原本计划下去两次,结果发现问题没解决,又加了一次。下去一次是很贵的,所以责任心会很重。我们去了8个科学家,一人平均1.5次,我多占了一点。

  去年我查出一些病,到这个年龄都会有。但这次(下潜)我状态很好,有问题要追很好,结果比我想象的也要好,回来后更自信了。

  “政事儿News”:在1400米海底,您看到周围的环境是什么?

  汪品先:就像我第一次出来时候说的,“漫游仙境回来了”。海底冷泉生物是密密麻麻挤到一起的,这很有意思,生物群是浅海的动物搬下去的。这种生态系统,我们之前了解得非常少,但它们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水下有很多想象空间,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人类不认识的世界。

  谈“南海大计划”:对南海深部的认识应该以中国人为主

  “政事儿News”:这个航次算是南部深海计划的收官之作,对您来讲有什么意义?

  汪品先:这应该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件比较大的事情。2011年“南部深海计划”立项,我当时就说,点一把火炬,它会烧起来的。

  “政事儿News”:为什么这么说?

  汪品先:因为南海对中国太重要了,各个部门都愿意参与进来。“南海大计划”从2011年到现在,立了60个项目,其中51个都是重点项目,一共32个单位、700多个人次参与,规模很大。

  “政事儿News”::总的来讲,“南海大计划”是一门综合科学的探索?

  汪品先:对,我们立项的时候叫做“南海深部过程演变”。“深部过程”就不是现在在采石油的那些地方,而是到南海中间一个菱形的4000多米的区域,底下是玄武岩。它形成了才有南海,我们就攻这个部分。

  “政事儿News”:具体来讲,包括哪些研究学科?

  汪品先:三个方面,一个是构造,南海的构造和南海的岩浆作用,可以比作它的骨头;第二个是沉积和古海洋学,从南海的沉积物里恢复当时的海洋演变,我把它比喻成肉;第三个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把它比喻为血。

  这三样东西做成一个麻雀,我就来研究这个麻雀的前身今世怎么运行。

  “政事儿News”: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绩?

  汪品先:大计划中包括3个大洋钻探、3个深潜航次。我敢讲,这是中国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中,到现在为止最大规模的。

  我们明年春天计划开总结会,2019年“交账”出来是很漂亮的,它会改变我们对南海以往的看法,大概会成为世界上边缘海最好的研究之一。

  “政事儿News”:那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研究,“南部深海计划”最后会呈现给公众什么结果?

  汪品先:我们希望拿出一个边缘海的产生演化和运行的典范来。世界75%的边缘海都在西太平洋,但我们的了解很不够。

  我们现在把南海作为一个切入点,最后想向世界表明,南海深部的认识是以中国人为主的。之前都是外国人在做工作,但跟我们现在的规模不好比。我们会有很多很漂亮的结果,信心很足。

  “政事儿News”:“南海大计划”后续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汪品先:我准备做一些科普方面的工作,这完全可以介绍给老百姓。我花了那么多钱,到底做出什么来了?这个是可以说清楚的。

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工作。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工作。

  谈科研:科学家只有在前线才会发现问题

  “政事儿News”: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在做这个工作,为什么你自己还要亲自下潜?

  汪品先:我们现在建设硬件方面很下功夫,但在软件上出现了问题。很多人当了学科带头人以后就不干第一线了。比如现在很多到海里去采样的工作,都是打发学生去的,科学家就坐在办公室里。

  我这些年没有少批评人家,我觉得我自己做一下是最好的。对于培养年轻人,我想用行动影响一些人。

  “政事儿News”:所以这次下潜是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别人?

  汪品先:不全是为了这个才去做。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这个年龄是错了位的,该做事情的时候做不成,该退的时候反而可以做。

  所以现在很“滑稽”,像我这样年龄的学者一般不出来了,但我现在还在做,因为我丢了好多年。

  我最好的年纪在搞革命,后来因为没有条件和资金,只能跟外国人合作。现在有了条件,当然要自己做。说了那么多年深海,趁我现在还走得动,一定要去看看。

  “政事儿News”:亲自下潜,是不是您的研究经验也起到了作用?

  汪品先:对,我们本来计划要去看珊瑚礁的,结果去了以后,发现了冷水珊瑚林,就改变了计划。

  第一次发现之后,我让年轻人接着去过,但没有完成任务,我自己就得再下去。自己不去,没有人替你做。包括我把这个课题提到此次航次的重大位置,只有科学家自己在船上,才敢这样。

汪品先院士乘坐“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起航。汪品先院士乘坐“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起航。

  谈未来:要做的事按重要性排序,也许哪天就“跑掉了”

  “政事儿News”:您身体状态这么好,平时锻炼身体吗?

  汪品先:年轻时会长跑、游游泳,自行车骑得很多。有时候想到一个科学问题,我来劲了,在街上骑两个钟头。

  “政事儿News”:现在还骑车吗?

  汪品先:我之前骑车上班,现在老伴不让我多骑车,叫我多走路,走路也重要。

  我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看不出休息和工作的差异。科学家如果对工作提不起兴趣,还是别干。在船上谁不吐啊,但讨论起问题来劲的话,这些都是小事情,你自己要有精神。这是我的优点,到现在我还是很投入的。

  “政事儿News”: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汪品先:我现在是倒计时的,后面我要做的事情都按照重要性排着队。

  先把我的“南海大计划”完成,如果还有几年,再做别的重要的事。今年还有两本中文的书,本来也不准备出,后来一个老朋友去世,我想搞不好我也跑掉了,所以就出了。

  但叫我做的我不想做的事,我是不会做的。

  “政事儿News”:所以时间对您来讲,是很宝贵的。

  汪品先:我觉得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文章,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所以我开玩笑讲,人家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像地球科学、宏观生物学,眼界和经历很重要,你没见过这个东西,怎么会理解?积累多了以后,自然会有很多联想,这恰恰就是年纪大的人的长处。

  “政事儿News”:以后会把重头放在哪里?

  汪品先:我自己还想做一些人文方面的事。我这次随船带的是一个日本华人写的中国史,来北京带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都是我为后面写东西做准备。

  我总觉得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很宝贵,想把它记录下来。明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也想写点东西,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思考。

  “政事儿News”:未来还会再进行深海下潜吗?

  汪品先:不知道。船长给我讲,等到他们1万米的(深潜器)造好后,让我再去,我说我不知道那时候人在哪里。

  我更喜欢让我后面的时间自由一点,我在推中国深海研究进入世界前沿,我自己在做,也希望一些年轻人能够去做。

  “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撰稿/新京报记者 王俊 倪伟

责任编辑:张义凌

南海汪品先政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