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住院不花钱反“赚钱” 大病兜底不能“没底”

住院不花钱反“赚钱” 大病兜底不能“没底”
2018年06月13日 07:00 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住院不花钱反“赚钱” 大病兜底不能“没底”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搞好大病兜底,除了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尽快研究形成符合实际、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也需要相关部门把好“准入”关口,切实把钢用在刀刃上,防止一些人钻政策空子。另外,还要告诫少数不符合条件者好自为之,不要把“贫困”当成万能的“资本”。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进并落实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但是,记者近期在西部一些省区采访了解到,个别并不充分具备条件的地方,“超能力”实施救助政策。过度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贫困患者住院“赖床”不走、小病大治,儿女想办法与父母脱离关系,甩包袱给政府……(6月11日《经济参考报》)

  为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不断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各地有效拓展了大病集中救治病种范围,提高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很多贫困患者从中受益,降低了看病负担,这令人欣慰。但从现实看,过度兜底、“超能力”实施救助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一方面,基层对大病病种没有统一的认定,或大幅增加大病兜底病种,或干脆将医保范围内的疾病都当作大病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病兜底兜得没了底线,结果被一些患者看到了“机会”,当起了“伪患者”。一些贫困人口“被惯坏”,能“赖”政府一点是一点;一些为人儿女者无视赡养义务,反而想办法与父母脱离关系,甩包袱给政府。

  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兜底政策“关怀过度”,已经暴露出问题。比如2017年,某地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启动了“住院补贴制度”,贫困户根据住院等级不同,享受每天50元至200元不等的补贴。政府实施的补助政策,却让一些人有机可乘,钻了空子。有的贫困户在家没事干,一算账住院不花钱反赚钱,至少能省下电钱、煤钱,还够一天吃饭用的,导致县医院内科住院的人多得住不进来,住进来的又不走。虽然政府发现这事办坏了,补贴制度被及时叫停,但由此不难窥见,一些地方大病兜底的实施上存在明显漏洞。

  这样一来,不仅大病兜底走样变形,有违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序良俗,其产生的后遗症不可小觑。同时,非贫困户也患上“心病”,贫困边缘人群怨声不断。更关键的问题是,过度兜底导致医保基金开支直线上升,不仅医保基金面临风险,地方政府兜底基金也捉襟见肘。随着慢病送药、免费体检、免费保险等工作启动,本来财政就很困难的贫困县“压力山大”。据悉,目前医保基金触底的贫困县已不在少数,有的县甚至需要靠市里调剂才得以收支平衡。可是,这样的“调剂”又能维持多久?

  政府实施大病兜底政策,想办法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这是得民心的好事,可一旦超出能力过度兜底,或者为了兜底而兜底,不仅容易被人利用,导致乱象丛生,而且脱离实际能力。这种竞相比较“力度”的做法,难以长久维系。地方财政再有钱,也不可能维持无底线的“兜底”。可以想见,这样的“兜底”兜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结果让这项利好贫困患者的政策半途而废,沦为看上去很美的“水中月、镜中花”,让真正的贫困患者失去保障。

  说到底,大病兜底固然有效,但过犹不及。凡事应有度,必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绝不能没了底线。否则,好心也会办成坏事。换言之,制定政策不能只为解决眼下问题而不考虑长远,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搞好大病兜底,除了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尽快研究形成符合实际、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也需要相关部门把好“准入”关口,切实把钢用在刀刃上,防止一些人钻政策空子。另外,还要告诫少数不符合条件者好自为之,不要把“贫困”当成万能的“资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谨防大病兜底“好经”被念歪

     实现大病兜底制度要量力而行 

兜底大病住院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