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百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论道深圳

百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论道深圳
2018年11月23日 12:34 深圳政府在线
原标题:百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论道深圳

  昨日,首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文化机构与文化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饶宗颐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国学大师,深圳大学于2016年成立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饶公去世后,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编辑了《饶宗颐纪念文集》,并于昨日首发。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一场国际性高端学术会议,也是深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盛会。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他希望论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洪一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突出跨界特点,围绕“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哲学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饶学研究与跨学科视野”等三个议题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研讨。希望未来能将饶宗颐文化论坛打造成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一张文化及学术名片,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应有的贡献。

  饶宗颐先生的家属饶清芬女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法兰西学士院通讯院士、原法国远东研究院院长汪德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张隆溪,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宣扬,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长江文化促进会会长、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等参加了论坛。

海内外学者在首届深大“饶宗颐文化论坛”上探讨文化创新


昨天,首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举行。

  昨天,由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举办的首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在深圳举行,海内外博学鸿儒齐聚深圳,围绕“文化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深入讨论。

  据了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与深圳大学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于2016年12月成立,饶公2017年7月12日亲临深大见证研究院揭牌,并任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饶公去世后,深大编辑出版了《饶宗颐纪念文集》,并举行以饶公名字命名的首届“饶宗颐文化论坛”,与海内外学者一道纪念饶宗颐先生。

  此次论坛尝试突破学科的界限,突出跨界的特点,围绕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哲学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饶学研究与跨学科视野等三个议题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研讨,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的思考和探索。

  培养更多的精神领军人物

  90岁高龄的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士院通讯院士、原法国远东研究院院长汪德迈教授既是饶宗颐先生的学生,也是学术知音。论坛上,汪德迈用汉语深情怀念饶公,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化界,饶公是一位继承传统、承上启下、开辟新路的典范。其中,饶公最钟情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词方面的研究,尤为擅长。

  汪德迈认为,饶宗颐先生以其个人诸多学术著作和艺术作品为中国文化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独特贡献,这种贡献的能量非常大,影响深远。“在世界范围内,要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国培养更多的像饶宗颐先生这样伟大的精神领军人物。同时,应在中国本土加强对中国文化特有价值观的支持和推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教授曾在饶宗颐先生身边工作多年,他认为,饶宗颐先生是学人的典范,年轻一代学人可以认真学习他的一些优点:一是勤奋和专注,80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夙夜匪懈;二是博学多才,勇于创新和突破;三是品德高尚,是人中君子。“我从来没有听闻他骂人或者讲别人的不是,在人前没有,在人后也没有。他待人极为宽厚,与他在一起,你永远都能感受到他的从容自在,让人如沐春风。”

  既要发展人文文化又要发展科学文化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在发言中从士尔教授的《两界书》谈起,探讨两界学的问题、范式和界域,认为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走向真正的全球文化和文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也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深圳大学资深教授胡经之认为,精神文化是整体文化的内核,而价值理性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理性探讨人类发展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创造怎样的世界;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人类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选什么样的路径,这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既要发展人文文化又要发展科学文化。他表示:“深圳这些年的发展成果,就是同时发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果。目前,深圳正在创建自己的文化特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丰富的文化支撑,不同的文化千姿百态,需要通过国际交流、相互对话达到理解,从而统一行动共创未来。”

  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海外名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宣扬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精神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相互激发,并以人类智慧和经验加以融合、加工提炼而成的。中国人的创造活动形成了中华文化自身的生命,伴随着不断的历史演进,始终进行着自我活动和自我创新,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和重构。在文化的创新活动中,最关键的是作为创作者的人,必须首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同时借鉴所有文化的精华成果,采用灵活恰当的创造手段。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应“润物细无声”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张隆溪在演讲中表示,我们现在研究传统文化,不能脱离世界,而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也需要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越来越集中并互相交汇,在此时,“和而不同”的思想非常重要。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长江文化促进会会长、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在演讲中论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他表示,节日文化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很好的文化抓手,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非常鲜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人们进行交流。我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而中国的节日也需要走出去。中国的节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哲学思想作为支撑,并且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传统节日走出去,未来大有可为。

  美国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戏剧孔子学院院长、杰出教授陈祖言用自己在海外教学的实例,介绍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多种模式,包括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文化传播与教学结合,文化传播与中西文化结合等。他表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要考虑到双方的交流,不是单向的交流,而是双向的交流,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细致漫长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效果。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