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国“僵尸粉”贩卖公司被控违法,能否“杀鸡儆猴”?

美国“僵尸粉”贩卖公司被控违法,能否“杀鸡儆猴”?
2019年02月01日 10:52 新京报
原标题:美国“僵尸粉”贩卖公司被控违法,能否“杀鸡儆猴”?

近日,美国纽约州首起“僵尸粉”贩卖公司调查案结案。

 

据CNN报道,一家美国公司因通过贩卖“僵尸粉”牟利1500万美元而被纽约州执法机构定性为非法欺骗和假冒。

 

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明确表示,在该州贩卖虚假社交媒体信息是非法的。总检察长莱蒂娅·詹姆斯在一份声明中说:

 

“机器人和其他虚假账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十分猖獗,经常窃取人们的身份信息以进行欺诈。只要有人或有像Devumi这样的公司继续通过向诚实的美国人说谎来赚快钱,我的办公室就会继续寻找并阻止这些网上诈骗的行为。”

 

根据结案协议,“僵尸粉”贩卖公司老板卡拉斯必须向纽约州上缴5万美元,以支付国家调查所产生的费用。

但是,他和公司都不会面临任何额外的处罚。总检察长办公室称,虽然Devumi不必支付罚款,但未来从事此类非法活动的肇事者或将面临经济处罚。

 

在美国,虽然互联网已发展多年,但规范网络活动的法律框架往往无法跟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一结案协议为今后类似的案件树立了一个参考案例,表明根据纽约州法律,此类行为是非法的,并将受到惩罚。

 

350万个“僵尸号”为明星、演员、政治家服务

 

去年,《纽约时报》调查团队发现,一家名为Devumi的公司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和出售“僵尸粉”不动声色地发大财。

 

据报道,该公司在推特上至少拥有350万个“僵尸号”,每个账号多次出售,为客户提供了超过2亿的粉丝。其中,至少55000个账号的注册信息来自于对真实推特用户信息的盗用,包括姓名、照片和个人资料等。

 

商业和法庭记录显示,Devumi公司拥有20多万名客户,包括真人秀明星、专业运动员、喜剧演员、TED演讲者、牧师、模特和政治家等。

其中,参演《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员约翰·雷吉扎莫、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泳装模特中的亿万富翁凯西·爱尔兰等大咖们都赫然在列。

在大多数情况下,客户们都是自己购买粉丝,有时候,他们的员工、经纪人、公关公司、家人或朋友也会帮忙购买,每个僵尸粉只需花费几分钱甚至更少。

 

除此之外,Devumi公司的业务还包括“刷流量”,即YouTube的浏览量、音频分享平台SoundCloud的播放量、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网站上的支持量。

 

随着事件的曝光,Devumi公司在去年10月停止运营。近日,纽约州执法机构与该公司达成结案协议,协议虽将Devumi公司的行为定性为违法,但并未说明其客户的活动是否也违法。

 

虽然,推特和其他平台一直都禁止购买粉丝,但仍有十几个网站依旧公开做着买卖粉丝的生意。推特公司发言人宾斯称,该公司通常不会对涉嫌购买机器人的用户封号,部分原因是公司很难确定谁对特定的交易负责。 

推特上的三种“水军”

 

据《纽约时报》,近年来,由政治家、犯罪分子和企业家部署的“水军”开始侵袭社交网络。

 

去年11月,脸书向投资者透露,其虚假用户的数量至少是之前估计的两倍,这表明该平台可能有多达6000万个“僵尸号”。这些被称为机器人的僵尸号或将影响广告受众并重塑政治辩论风向。

而在推特上,据估算,多达4800万的用户是模拟真人的“僵尸号”,占推特活跃用户总数的15%。

 

据调查,推特上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虚假账号。它们分别负责定时发布消息,监控其他推特用户或网站的消息并转发,关注、转发并点赞客户的账号。

 

负责清除虚假账号的网络安全公司Distil Networks的创始人Rami Essaid说:“社交媒体是一个充满一半机器人、一半真人的虚拟世界,你不能通过表面判断来发表推文,不是一切都像它看起来的那样。”

 

“僵尸粉”也能变现

 

据《纽约时报》,2017年,有30亿人登录脸书、WhatsApp等社交网络平台,崛起的虚拟世界不仅重塑了世界财富排行榜,也颠覆了广告业。对于一些人来说,虚拟世界中的粉丝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金实银。

 

对于“名人”来说,粉丝量至关重要,它能决定他们的雇主、酬劳、以及潜在客户。广告商如今每年都在赞助合同上花费数十亿美元,代言人的影响力越大,他们赚的钱就越多。

 

根据Captiv8收集的数据,在推特上,一个拥有10万粉丝的大V打一条广告的收入平均为2000美元,而拥有100万粉丝的大V可能会赚到20000美元。

一些粉丝买家表示,他们面临来自雇主的压力,不得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购买粉丝。年轻的自由撰稿人马库斯·霍尔姆伦德曾因被国际模特经纪公司聘用而激动不已,他的职责是为其管理社交媒体账号。结果,推特粉丝量增长缓慢,老板跟他说你要么去买粉要么离职,尽管对此存有疑虑,他还是开始每月购买“僵尸粉”。

 

2015年离职时,他说:“我觉得自己被解雇的威胁所困扰,甚至更糟糕,我再也不会在时尚界工作了。从那时起,我告诉所有来问我的人,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它不会提高参与度。”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