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他的家曾接待过几千名中国留学生

他的家曾接待过几千名中国留学生
2019年02月13日 05:5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原标题:他的家曾接待过几千名中国留学生
潘毓刚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扫描二维码,听潘毓刚讲述自己的故事。

  千年花城19看

  纽约海外花市系列报道

  40年来的中国开放留学政策变迁之路,离不开大洋彼岸一群华裔学者的积极推动和热心援助,潘毓刚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家曾接待过几千名来访的中国客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他的家因而被誉为“留学生之家”。

  日前,今年84岁、见证了中国开放留学政策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40年变迁的潘毓刚,在他位于纽约的家中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虽然身在海外却依然心系中国的家国情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叶碧君、许蓓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知锋、黄蓉芳、叶碧君、许蓓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知锋

  组织讨论会向中央力荐开放留学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仍在为是否加大向海外派出留学生力度而争论不休。

  为此,当时身为全美华人协会副主席的潘毓刚,组织了一场中国留学生政策讨论会,向中央力荐向海外派出留学生。中国驻美大使馆特意派出纽约教育领事组长前来听取讨论,并把讨论结果汇报到国内。

  “当时,有人担心把留学生派出来以后,他们会待在美国不回去。”潘毓刚说,他的观点是不要怕派出的留学生不回去,不要怕人才流失,要允许来去自由,要有人才储备意识,“因为这些留学生即使是当时留在了美国没有回去,但他们在美国获得了很多经验,等过几年,中国发展起来,他们自然会回国发展,为国家服务”。

  专门创办《科技导报》指引美国留学

  除了力荐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潘毓刚还对初到美国的留学人员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1979年,中国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人员是150名访问学者。当时的他们,初来美国,手足无措。正是潘毓刚和另一位华裔教授吴家伟,一一帮他们联系学校、寻访导师、确定专业。

  他当年还专门办了一份《科技导报》,第一期和第二期就是介绍美国学校和申请步骤,吴家伟教授专门写了几篇英文的介绍信样本,他自己则撰写文章介绍美国怎么招收研究生。

  “那两期的《科技导报》特别好卖。”潘毓刚说,“很多留学生来美国后都对我说,就是看了《科技导报》上的介绍,才申请到奖学金过来的。”

  家里最多曾同时接待过23名留学生

  当年,很多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都会先住在潘毓刚的家里,有的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潘毓刚说,当时他住的是一栋单门独户的房子,比较宽敞,最多的时候他的家曾接待过一个23人的留学生团。潘毓刚的太太除了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开着车带他们找房子、找工作,教他们开车,甚至还要教他们西方礼仪。因此,至今她还和许多当年的留学生保持着联系。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潘毓刚的家接待过几千名来访的中国客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杨沫、萧乾、李燕杰、姜昆、葛剑雄……都曾是潘毓刚家的座上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家都被誉为“留学生之家”。

  建言中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潘毓刚对中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也有诸多建言。当时,他极力主张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但对学界中出现的一些改革观点存在异议。他回忆,他尤其反对“一部分科学家尤其是技术人员向企业家方向发展”“教职工在完成定额工作量的前提下,到社会上兼职、兼课当技术顾问”等观点。

  “争鸣的结果是利好的,中央最终出台的文件《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采纳了我很多建议。”在潘毓刚看来,尽管当时的改革仍存在“令人担心的地方”,但至少已走上正确的道路。

  “北有杨振宁,南有潘毓刚”

  在帮助中国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潘毓刚自己开始着手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此前寒暑假总是在德、法、英等国讲学的他先后被中科院、兰州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30余所高校和教研单位聘为名誉教授,成了“老是跑回中国”的科学家。

  2000年初,杨振宁回北大给本科生上课,当时已经退休的潘毓刚也开始在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国内大学教授本科课程,因而成就了海外科学家回国教本科生“北有杨振宁,南有潘毓刚”的美谈。

  为什么要选择回国给本科生上课?曾经坚持连续给暨南大学化学系本科生上课一个学期的潘毓刚解释说,一是资深教授对基础知识和观念的理解更为透彻,能帮助本科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资深教授已没有了科研压力,有更多时间耐心辅导本科生,同时,资深教授分担的课时多了,又能让年轻教授有更多时间专注自己的研究。

  潘毓刚对贫困学生十分照顾,他把在国内大学授课的所得全部捐给贫困学生,用在暨南大学给本科生上课的工资设立奖学金,以资助路费的形式,帮助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前往美国学习。他还把自己的著作《我也李敖一下》的版税捐给汕头大学,设立潘毓刚奖学金基金会。他说,希望自己的捐助能给贫苦学子提供多一条出路,让他们的青春不留遗憾。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