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

一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
2019年06月25日 18:09 新华网
原标题:一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

  新华社广州6月25电

题:一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

  新华社记者李松、梅常伟、刘斐、刘羽佳

  上朔村,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东北部粤赣交界的油山南麓。这是一座千年古村,更是一片有着红色记忆的热土。

  日前,新华社记者冒着淅沥小雨走进这个南雄红色革命摇篮、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一段段悠远的历史经过知情者的口述,浮现于眼前。

 红军的“大后方”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上朔村几乎人人会唱《当红军》。

  这首歌,如今刻在上朔村徐氏公祠正门的右侧墙上,也深深扎根于每位村民心中。

  “红军是一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队伍,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上朔村村民、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徐鸿志说,“谁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谁就会获得真心支持。”

  1932年7月,为了配合南雄水口战役,中共南雄县委将群众基础较好、觉悟较高的老革命根据地上朔村定为大后方。

  战斗期间,动员和组织400多名上朔村村民,与游击队员一起共700多人去水口支前,村民积极响应,有的拿出衣物,有的捐出粮油,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步行十几里,到水口前线慰问和犒劳红军战士。

  “水口战役异常惨烈。”红军后代、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黄树材说,“当村民看到很多红军伤员无处安身,就用家里的门板做成担架,将300多名受伤红军将士抬回村里。”

  为了让红军将士更好疗伤,一些村民热情地送来粮食,还有的郎中上山采来草药。

  在疗养期间,红军战士忍着伤痛,教村民识字学文化,宣传革命道理。“有些村民听后深受鼓舞,当场表示要参加红军。”黄树材说。

  经过耐心治疗和护理,康复的红军战士归队;伤重不幸牺牲的红军,村民都按当地习俗捐出寿板,让其入土为安。

  秋毫无犯得民心

  1934年秋,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打响了入粤第一仗——新田战斗,随后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上朔村。

  “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巷子进的上朔村。全村三面临水,沟深河宽,城堡坚固,易守难攻。”黄树材说,“村北是连接粤赣边界连绵几百里的深山老林,一遇紧急情况,有利于部队的撤退和隐蔽。村庄规模大,有利于为部队提供给养、住宿和隐藏。”

  “红军战士有纪律,为了不打扰村民,他们都自觉住在祠堂、柴房、街道边和屋檐下,或住空弃的老旧房子里。”徐鸿志说。

  “在上朔村期间,红军热情地为老百姓劈柴、挑水、打扫卫生,还解决了村民喝水难题。”据徐鸿志介绍,原来村里有一口井,只有鹅卵石砌井沿,村民挑水常常打滑摔跤,红军就加宽加深,用麻石砌井沿,青砖铺底,解决了村民喝水难的问题。

  “一些村民看到红军穿着破烂的草鞋为村民修井、修路、修河堤,都很感动。”徐鸿志说,“听老人讲,游击队长彭禄山新婚不久的妻子,带头将娘家随嫁的几十双婚鞋送给红军。”

  “村中富裕大户和士绅,也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红军筹粮筹款。” 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今年70岁的李英成老人说,“有的村民把作为嫁妆的布鞋、衣被、布料捐献出来,被红军当场婉拒,部分拒绝不了的,红军打上了欠条,承诺日后定当归还。”

红军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