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作家边东子自述:如今“特楼”被保护,李佩肯定特别高兴

作家边东子自述:如今“特楼”被保护,李佩肯定特别高兴
2019年08月11日 15:40 新京报
原标题:作家边东子自述:如今“特楼”被保护,李佩肯定特别高兴

“刚搬来的时候,觉得“特楼”的房子真好。”

新京报讯(记者 康佳)边东子搬进“特楼”科源社区13号楼104室时只有12岁,住在他家楼上的是郭永怀一家。

郭永怀和李佩的独生女郭芹病重的时候,她见到边东子,说:“写写我爸爸吧。”

那也是两人最后一次碰面。

郭芹去世后,边东子遵守约定,开始逐个写这些住在身边的科学家。

从小住在“特楼”,给他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查阅资料、走访后,2008年,这本记录中关村“特楼”里科学家们的《风干的记忆:“特楼”内的故事》出版。

7月10日,郭永怀和李佩的邻居、作家边东子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以下是边东子的自述:

“一到春天桃花盛开,非常漂亮。”

三座“特楼”在1956年盖好,我家在1959年搬进“特楼”,住在13号楼104,当时我12岁。和邻居里大多数科学家伯伯、叔叔不同,我住“特楼”是因为我父亲是中国科学院(原)地质研究所党组书记、副所长。

刚搬来的时候,觉得“特楼”的房子真好,灶台都是白瓷砖贴出来的。那个年代泡个澡堂子都不容易,“特楼”家家户户都有浴缸,有储水罐,可以天天泡热水澡,这在我们当时真是难以想象的。

刚开始中关村一带还是有很多墓地,平民墓,偶尔有一个大墓。后来一点点建起来了,环境改善了不少。

13号楼前建了个花园,种的是重瓣桃花。一到春天桃花盛开,非常漂亮。15号楼前头是一片苗圃。14楼号楼前边有一个又大又圆的花坛,郭沫若院长还在那儿栽了一棵雪松。

最开始这儿也没有医院。李佩当时是(中科院)西郊办公室副主任,她东奔西跑,动员了“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的岳父开了个诊所。到了60年代,才有了中关村医院。

现在的中关村一小,当时叫保福寺小学,我从城里北池子小学转学到这儿。一进教室,玻璃、黑板都特别好。当时周围还有很多农民,我们的同学里,就有农民的孩子,大家相处得很和睦。

 

“听歌、听琴都不用交钱”

我们很多孩子会聚在一起玩。毕竟是科学家的子女,玩的东西还是稍微有点不一样。男孩儿几乎都喜欢做半导体收音机。附近就是中科院计算所,他们所里扔的垃圾里有很多电路板和电子原件,这些在科研上无用的东西,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来说,往往是买都买不到的好材料,我们经常去垃圾堆上捡来做半导体收音机。

我们还会换着看书。当时我们国内出版的科普书几乎都是黑白的,我的邻居郭慕孙院士家就有很多外国带回来的书,美国出版彩色印刷的科普读物,很精美。当时眼前一亮,觉得原来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书啊。我现在还记得,里边有各种奇怪的蜥蜴,也有各种颜色的鸟。

整个楼门六户,除了我家,其他五家都有钢琴。我们对门的汪德昭夫人李惠年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经常教学生唱歌。楼上郭芹会弹钢琴,三楼杨嘉墀的夫人是北京师范学院的钢琴教授。我每天听歌、听琴都不用交钱。有个歌手叫马国光,他唱的《真是乐死人》在当年特别流行,他经常到李惠年家学习。

有一年过年,我们这个单元里的孩子在杨嘉墀院士家中聚会,杨嘉墀的儿子杨瑞拉小提琴,杨嘉墀的夫人徐斐教授亲自用钢琴伴奏,两个人合奏了一曲《渔舟唱晚》。在那个年代,真难得。

科源社区15号楼外景。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哨兵

每周有一天,住在楼里的这些科学家们都统一出来搞卫生。穿旧衣服的、包着头的、戴着袖套……郭慕孙院士用水管浇门前的地。当时我们的水管都是深棕色橡胶的,人家从美国带回来的水管是透明的,能看见水在里边流。水管子的喷口也可以变好几个样儿,真稀罕。

我的科学家伯伯、叔叔们都特别忙,有人甚至上下班的时候几乎都穿着劳动布做的工装,早出晚归,不怎么能见得到。我们也不懂他们具体做什么工作,比如对门的汪德昭搞水声,我们小孩子不明白这水声究竟是水下的生物呢,还是水下的声音。

当时14号楼下还有哨兵站岗,先在外边站着,后来站到了楼门里。有一次我借了14号楼童第周家的自行车,晚上去还车的时候还没推门,里边的灯突然亮了,吓了我一大跳,进门一看门里站着个哨兵。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楼上住着钱三强。

“特楼”三老

1976年以后,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了。“特楼”后边建了“红楼”区,也是中科院的家属楼,有人从特楼搬进去。有不少人搬到其他条件更好一点的楼房里去了。

当时坚持不搬的有何泽慧、李佩、贝时璋和屠善澄他们几家。提出让贝老先生搬过,他说他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拿什么东西都能找到,搬家环境变了,什么都干不了。也让屠善澄搬家,他说自己好不容易有个安定的地方搞科研,搬家还得装修,也不愿意折腾。

2000年以后,特楼差不多就剩何泽慧、李佩和贝时璋三位老人了。大家开玩笑说他们是三个“钉子户”。后来这三位老人都相继去世了,最后一个走的是李佩,2017年去世。

贝老爷子长寿,活到107岁,我记得他一直很注重仪表,他总是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可谓丝丝入扣。

何泽慧先生特朴素,穿着不讲究。进了她家就跟穿越似的,随手可见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她都不乐意扔。

李佩是个社会活动家。八九十岁的时候,她还办了几百期中关村大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去讲。

保护“特楼”,有李佩很大功劳。四处奔走呼吁、写签名信。如今“特楼”被保护下来,她老人家肯定特别高兴。

新京报记者 康佳

编辑 郭琛

校对 卢茜

中关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