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实现收入2490.9亿元,成为九大行业中仅次于新闻信息服务的第二大支柱。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3年以后,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计划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并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实现深入融合成果和品牌。
今天(1月8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了《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有关内容。
据悉,《行动计划》分为重点任务、保障机制等四部分,共梳理重点项目27个,包括以文化设施建设为主的“硬件”优化项目,以及以政策保障为主的“软件”升级项目。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突破1.5万亿元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要实现收入突破1.5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
《行动计划》提出了四大方面工作任务,包括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着力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加强创意设计服务支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质;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着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刘绍坚介绍,通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2019年,模范书局·诗空间书店在修缮完成的北京中华圣公会教堂开业。图/模范书局
■打造以IP运营为核心的文化景区和特色小镇
为了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精品内容创作生产,抓好重点题材项目创作,鼓励音乐、影视、网络文艺等作品创作生产,打造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在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质量方面,《行动计划》部署了实施知识产权融合运营示范工程,将打造以IP运营为核心的文化景区和特色小镇,推进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建设发展,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IP资源实现价值转化等。
《行动计划》还提出,推进演艺之都、影视之都建设,完善实体书店布局,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大影视译制基地建设,推进文化企业海外布局等。
首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郎园Vintage。图/郎园
■研究制定建设“设计之都”行动计划
为加强创意设计服务支撑,《行动计划》部署了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培育领军设计机构、高端设计人才、专业化设计园区,开展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认定,支持创意设计类众创众包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任务。
刘绍坚介绍,2019年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实现收入2490.9亿元,已成为九大行业中仅次于新闻信息服务的第二大支柱。据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建设“设计之都”的相关行动计划。
另外,城市更新也是首都创意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行动计划》部署了着力提升首都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有效盘活老旧厂房资源等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调查,截至2019年9月,全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出台了《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将帮助越来越多记录着新中国和首都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
■开展5G+8K超高清体育赛事转播研究
“文化+”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与首都科技、旅游等产业资源优势的结合,近年来,北京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品牌。刘绍坚介绍,《行动计划》主要部署了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
刘绍坚发布了一组数据:2018年,北京平均日增科技型企业约200家,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近一半,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依托北京良好的创新生态,重点推进开展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加快发展文化科技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重点任务。
同时,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推进文化与体育互融互促,重点推进滑雪、滑冰等冬季项目与文化表演融合互动,开展5G+8K超高清体育赛事转播创新试验研究,着力提升品牌赛事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建设。
■推动创办文创银行、设立北京文化发展基金
针对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困局,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手段,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此次《行动计划》对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投资模式也进行了部署。
刘绍坚透露,2017年起推出“投贷奖”联动政策,至2019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2009个,支持金额12.12亿元,拉动投资1071.78亿元,放大倍数达88.44倍。
下一步,北京还将积极推进打造“文创板”,推动创办文创银行,设立北京文化发展基金,进一步优化完善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企业中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有32.79万户,日均新登记119.27户,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市场主体发展活跃。据悉,围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北京下一步将重点在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力。
同时,《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空间载体建设,部署开展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认定,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向环渤海地区输出。
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集聚了600多家影视及关联企业。图/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
现状
文化产业成为首都支柱产业 面临“有规模少品牌”等瓶颈
北京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多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保持全国领先。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月-11月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114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9921.4亿元,同比增长10.1%。
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不过,如《行动计划》中提到的,全市文化产业还存在“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规模少品牌”等突出问题和瓶颈环节。
2018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确立了由“两大主攻方向、九大重点领域环节”构成的文化产业高精尖内容体系,并提出九大产业促进行动。在《意见》框架下,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印发《行动计划》,回答了未来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
解读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要注重督导和监测
刘绍坚介绍,《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注重“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目标任务与措施保障相结合,重点突出创高端、抓前沿、促高效。
《行动计划》突出强调精品内容创作生产,通过健全内容生产、转化、传播全链条建设,力求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破解文化供给好不好、精不精这一根本性问题。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重体现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的发展导向,力争以精品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等助力实现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同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重点抓好投资模式、主体培育、空间布局、文化消费、人才智库、营商环境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北京在全国率先发起文化产业高质量行动计划,不仅为我国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经济较发达区域的行动样本,也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架构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文化产业引擎。
对于《行动计划》的落实,魏鹏举认为具体内容总体上比较务实,提出的三年任务和项目整体上都具有基础较好、主体明确、示范性强的特征。他建议,要在督导上立规矩、在监测上建指标。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张畅 校对 李立军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中国老板在美国工厂开千人大食堂 美员...
- 【 军事 】 阿尔及利亚采购苏-57对我外贸军机的启...
- 【 财经 】 男子曝海底捞吃出烟头:要求赔偿1元
- 【 体育 】 束昱辉被判有期徒刑九年罚金5000万 权...
- 【 娱乐 】 周涛任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总导演 王俊凯...
- 【 科技 】 10亿春晚红包狂欢背后 留存和转化难题...
- 【 教育 】 新高考改革将发生哪些变化?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