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极地江源脱贫“三问”——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十

极地江源脱贫“三问”——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十
2020年08月07日 08:59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原标题:极地江源脱贫“三问”——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十

打造本土特色手工艺产品。打造本土特色手工艺产品。
易地搬迁后的牧民在学习服装加工。易地搬迁后的牧民在学习服装加工。
航拍囊谦县东坝乡过永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洪玉杰摄航拍囊谦县东坝乡过永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洪玉杰摄

  皑皑雪山、蓝天绿地、牛羊成群、民风淳朴、圣洁高远。三江之源,圣洁玉树,这是一片你躲得过物质的诱惑,却躲不过心灵、史诗与歌谣召唤的高天厚土。

  然而,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极地江源,并没有因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而拥有太多的发展禀赋。

  由于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全省各地每一项致贫原因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点,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据统计,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11.2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5%,超乎寻常的贫困,超乎寻常的攻坚,久积贫困的玉树成为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啃下这块硬骨头。冲锋号一次次吹响,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不断创新和优化组织机制,统筹指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聚焦住房、教育、健康、产业、生态、就业等“短板”,破解难题,合力攻坚。到户产业扶持、产业园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一一得到落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提升,不断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天地未变,山水依旧。当我们再次走进极地江源,鳞次栉比的城区楼房,多功能布局的集贸市场,高挑的路灯,笔直的马路,忙得热火朝天的产业园,以及近乎个个都带有传奇色彩的脱贫故事,不断传导出草原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

  脱贫攻坚,全面“清零”,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7.2%。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今天的5200元以上。何以发展如此跨越?何以走出沉重的贫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何如此强烈?穿行在极地江源的玉树,在干部、农牧民群众“新与旧”的对比中,我们感受脱贫突围的变化,更在寻访阔步小康之路的嬗变精髓。

  一问——发展的最优资源是什么?脱贫突围路上最明亮的指南是什么?

  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但不意味着没有优越的发展潜能,更不意味着没有优越的发展动力。

  但凡熟悉玉树的人都知道,历经伟大的灾后重建,玉树迎来了跨越20年的发展。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玉树坚持“脱贫攻坚到哪里,党的阵地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使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同时,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干部、农村党员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脱掉观念之贫、思想之贫。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标准,抓住党的建设这一“牛鼻子”,让脱贫攻坚成为考核和检验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工作方向、抓实工作举措,以务实精神逐步夯实脱贫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已超过1500名精干力量压到扶贫一线,稳扎稳打开展“一联、双帮、三治”工作(一联: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联村;双帮: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扶;三治:治穷、治弱、治乱)。

  2016年创建“玉树基层干部学院”,用“两年制”教学方式,已培养3批1033名“听党话、跟党走,有本领、能为群众服务”的基层后备干部,努力打造“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2019年的村级换届中,近50%的“两委”班子进行调整,“基层干部学院”166名首期毕业生充实进“两委”班子,基层脱贫活力明显增强。同时每个非贫困村落实100万元资金,全面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着力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脱贫和发展的能力。

  曲麻莱县叶格乡龙麻村,曾一贫如洗、破旧不堪,在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群众向党员看,党员向先进看,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人人为脱贫,大家共同脱贫”的赶超风气,使软弱涣散党组织变了样,逐步成长为曲麻莱县先进党支部。从人均收入12261元提高到现在15997元的“增收账”里、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从牧民群众喜悦的笑容里,都能看到“党建+”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紧跟一届抓,当“党建+引领”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愿望高度契合,脱贫攻坚自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党旗飘扬的玉树草原,“党建”的红色力量,无疑是发展最大的“资本”,是让41万玉树农牧民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幸福小康的最优资源。

  二问——攻坚突围的最强战斗力是什么?共奔小康的发展潜力何在?

  玉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最宝贵的经验是既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好玉树自己的事,最终还是要靠玉树人自己,这是玉树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句话,靠天靠地,为何不靠自己!

  鉴于玉树州情,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虽然能在一定时期改善群众物质生活,但长远来看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帮助有限,显然无法根除玉树深度之贫。

  惟有集中优势力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发展才能帮助群众彻底脱贫,摆脱返贫的困境,实现长治久安。

  在玉树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样的现实决定了玉树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玉树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谋划出适合本地条件、利益联结紧密、持续创收增效且有着发展前景的产业,为扶贫产业发展做有益尝试。

  在这样的思辨中,玉树提出了打整体战、攻坚战,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做起,其成效和收获便能从民生改善中探知。

  玉树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在牧区,依赖草原为生,资源禀赋极其有限的牧区人口要脱贫,更多还要在农牧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例,玉树的良种推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玉树牦牛”品牌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青海省优势区域惟一中国特色产品。

  其中,2019年脱贫摘帽的称多县,通过坚持社会认同、群众欢迎、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理念,即以“生态+畜牧业”为基本点,全面实现“三整合四解放”(草场、劳动力、牲畜三整合,生态、劳动力、生产力、思想四解放),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集团化”作战,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社建设,扩大饲草料种植基地,优化牲畜结构,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本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思路,玉树市首先在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开辟“实验区”,重点培育扶贫产业,积累成功经验,发挥成功经验的辐射带动作用。“塘达”模式培育的农牧结合发展之路,“钻多”模式“畜”势勃发,交通沿线各村纷纷效仿“甘达”和“铁力角”模式,以及商贸发展的“扎西大同”模式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不切实际或千篇一律上产业、上项目,更是增强了产业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在极地江源的曲麻莱县,本着“治病先治根”的工作原则,2015年建设了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建档立卡户最易接受的牧民城镇化转型发展服务培训基地。现在已培训2172人从事烹饪、汽车摩托车修理、缝纫、民族服装加工等实用性技术培训班,走出一条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具有地域特色的牧民群众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的新模式。

  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让群众挺起了“腰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三问——扶贫攻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底气何在?

  在贫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谋“一时”“一隅”,更要谋全局和长远。

  每6元财政支出教育占比1元、连续5年决策制定千人教育计划,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玉树以推进教育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基本出发点,把高中教育异地办班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截至目前,已在北京、四川等4个省市的14所学校举办玉树高中班,累计送出异地高中生7073人,并累计补助资金1.5784亿元,玉树教育事业迈入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就在2020年全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玉树州州长才让太说:“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每一个农牧民家庭,包括贫困家庭,能有一个大中专毕业生,能有一个文化人。”

  每一个农牧民家庭能有一个“文化人”,一个孩子能带动一个家庭,能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能影响更多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知识改变命运,让其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不仅让家庭改变,也让家乡改变。

  健康玉树新迸发,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86所,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293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45张增加至7.15张;所有医疗卫生重建项目投入运行,医疗设施增加77%,利用北京市和省内外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玉树的平台,培养出一批急需紧缺型、骨干型、实用性人才,累计培训1300余人……

  全力促进医改“补课、赶路、跟进”,全力保障牧区群众的健康。目前,一个覆盖全民、运行平稳、稳步发展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新玉树、新家园、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在雪域高原落地落实。

  可以说,对于玉树,从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与医疗那样寄托着如此之多的希望,因为它关系着玉树的当下和未来,连接着三江源头的现实和理想。

  同样,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和医疗那样承载着如此之重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成就每一个人与家庭,而且荣耀民族,富强地域。

  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把扶贫攻坚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体现在贫困地区发展的脱胎换骨上,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伴随着脱贫攻坚这项“国字一号”工程的不断推进,“全面清零”的目标完成,一系列惠民富民强民政策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遍雪域草原,温暖着农牧民群众的心田,可以说,积年的贫困冰山已然解冻、消融,萌发希望。(洪玉杰)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