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50万!一个牛奶糖盒装着毕生心愿,这笔捐款来自交大12年前去世的校友

150万!一个牛奶糖盒装着毕生心愿,这笔捐款来自交大12年前去世的校友
2021年01月19日 19:45 上海交通大学

  原标题:150万!一个牛奶糖盒装着毕生心愿,这笔捐款来自交大12年前去世的校友

  

  出身“状元之家”

  他是造诣颇深的控制论专家

  主持研制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

  他是引领改革创新的大学校长

  投身教育,朴素一生,无瑕人品

  他是交大老学长——张良起

  一个牛奶糖盒装着毕生心愿

  150万,这笔捐款来自

  交大12年前去世的校友

  1946届校友张良起学长和夫人刘杜珍

  捐赠毕生积蓄在交大设立“张良起奖学金”

  

  

  

  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张良起奖学金”捐赠仪式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楼会议室举行。

  1946届校友、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张良起学长的夫人刘杜珍,以及上海警备区副政治委员、纪委书记周夕根等相关领导,警备区第一干休所领导及嘉宾,老干部、工作人员代表、杨浦区公证处代表莅校出席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以及党委宣传部、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总会办公室、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武装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仪式由张安胜主持。

  

  

  

  

  

  

  88岁的捐赠人刘杜珍老人辗转多方联系上学校。“这是我先生生前和我共同的约定,我们这么多年的工资积蓄,加上我们身后的余财全数捐给学校。他走后,我的精力和记性一天不如一天,我必须要尽快完成这件事。”

  

  

  牛奶糖盒

  装了毕生心愿

  

  

  两个心愿

  落叶归根,回报母校

  

  刘杜珍老人现在居住在上海杨浦区第一退休所里,在她家中,整洁的客厅里,除了一张沙发,几乎没有什么新家具,放老照片的柜子和生了锈的电扇都是从长沙带过来的,跟了老人几十年。

  

  在刘杜珍眼里,150万元的捐款“少”得让她拿不出手,但实际上,老人生活并不“土豪”。杨浦第一退休所政治委员邓荣锦说,刘杜珍老人家里从来没有请过保姆,每天都坚持自己去食堂,把饭菜打好拿回家,留一半吃一半。“别看老人居住的房子有两层,实际上,二楼就装了两扇门,其它都是毛坯。她在家也不开空调、暖气,一年四季也就这么几件衣服。”

  一生节衣缩食,一捐就是全部积蓄。谈起捐款的初衷,刘杜珍老人回忆说:“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对张良起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他把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教育和科学。回报母校是他一直就有的想法,他想为热爱科学的学生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也全力支持。”

  

  由于工作原因,出生于上海的张良起1952年被调离家乡,之后就再也没有调回来过。“以前陪着他回过上海几次,每次回来都要和他一起去逛逛徐汇的交大校园,然后就是见亲戚、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刘杜珍回忆说,他和朋友同事们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大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偶尔也会说一些趣事

  刘杜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谈及为什么要现在就要捐掉全部积蓄时,老人表示,“一个人又花不掉什么钱,而且自己每个月还有点退休金,这些钱对自己没用,送给学校希望能发挥一点作用。”

  张良起离世后,刘杜珍一直把爱人的骨灰暂存在家,希望能有一天带回到上海,让他落叶归根。现在,这个心愿完成了。

  刘杜珍起身从卧室里拿出了一个小铁盒,里面装的是老两口全部存款票据。“把这个交给学校,他的两个心愿就算全部完成了。”

  

  相互守候

  鹣鲽情深,不忘嘱托

  

  “以前工作和生活都不在上海,没有机会完成他的愿望。结婚50多年,他的愿望也就是我的愿望。”

  

  刘杜珍学嫂牢记张良起学长的遗愿,把毕生积蓄1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张良起奖学金,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刘学嫂还表示,在去世后,曾缴纳的购房款65万元人民币待组织退还后,也将委托上海警备区杨浦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党委领导代为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资金用于追加至奖学金本金。她委托上海警备区第一干休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联系。并在干休所和交大基金会的共同见证下,分别于2020年12月15日和12月29日做了继承公证和赠与公证。

  得知消息,母校师生深受感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认真设计,多次对接,把这份激励和感动落到实处。学校将张良起奖学金设立为留本基金,希望能有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加入基金,弘扬思源精神,培育祖国栋梁。首期张良起奖学金将用于奖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品学兼优、具备创新科研精神的博士研究生,助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每年共设立奖学金3名,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0元人民币。

  

  交大印记

  饮水思源,贡献卓著

  

  

  张良起(1923—2009),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控制论专家。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张良起是长兄,兄弟姐妹五人,三人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

  

  

  从交大毕业后,张良起宁愿放弃上海电讯局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交大一时没有助教的空缺,他宁肯暂时去当中学教员,也要等待。建国后,张良起历任南京海军联合学校教员,军事工程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系主任、校长。在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张良起带领国防科大的老师们借鉴母校上海交大‘门槛高、要求严、基础厚’以及其它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国防科大的改革创新,几年下来,国防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令人惊讶的业绩,教学和科研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张良起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面造诣较深,领导研制成功两足步行机器人,填补了我国机器人研制技术的空白。他主编的《理论电工》、《反馈控制原理》、《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等书已公开发行。

  张良起不仅在工作中用共产党员的奉献与坚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活中也一直秉承党员干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他与刘杜珍学嫂二人生活简朴、勤俭耐劳,每日亲自下厨、粗茶淡饭。并且还乐于助人,生活上照顾条件困难的同事,将环境良好的居住条件让与他人,起到了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表率作用。

  刘杜珍回忆说,“平时出差,他都是自己带面包、方便面,从来不去餐车就餐。有一次,从武汉参加完会议回长沙,没有坐票只有卧铺,他就一路站了回去。”

  退休之后,张良起就经常想回母校走走。刘杜珍回忆,因为多年超负荷工作,张良起先后做了三场手术,退休后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最后,连亲自给母校捐款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在刘杜珍的家里,有张良起曾书写过的一张条幅,那是陶行知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填补技术空白

  立足教育之本

  坚守国防事业

  无瑕人品清玉

  张良起学长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感动,致敬

  

  来源 | 上海交大、新华网、文汇教育等

  编辑 | 鲁新钰

  责任编辑 | 金雪 祁洁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