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兰州大学18人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兰州大学18人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1年05月06日 22:04 兰州大学

  原标题:兰州大学18人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来源:兰州大学

  

  

  

  

  

  

  近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采用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遴选方法,最终共有来自37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4023名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上榜,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其中,兰州大学的18位学者入选本榜单,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按入选学科首字母及姓氏笔画排序)

  

  黄建平

  

  入选大气科学学科2020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将系统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之一,建成了国际领先的半干旱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并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力虎林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化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本科,同年到兰州大学工作。2002年和2005年分别两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研究兴趣包括材料电化学和生物电化学,在这两个方面除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外,还研发了一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们是: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金刚石-碳纳米管复合镀膜、超细金属、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和纳米碳管制备技术及其复合材料。

  

  王为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师从刘有成院士。在功能化(有机、手性)多孔催化剂的设计合成、表征、催化、催化反应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实现了结构有序的共价有机框架多孔材料和结构无序的共轭有机多孔材料的催化应用;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原位停止-流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多相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严纯华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78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对中国稀土分离工业发展和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1年和2006年)和三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和三等奖(1991年)。

  

  杨正银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博士生导师。1990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97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兰州大学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至200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研修。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波普分析与成像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是以配位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波谱分析技术为手段,以合成靶向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功能配合物为目标,探讨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边缘学科问题。

  

  胡之德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3年任兰州大学教授,1984年3月任兰州大学副校长,1985年3月到1993年4月任兰州大学校长。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著有《分析化学中的溶剂萃取》、《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高效毛细管电泳》和《分光光度分析法》等。曾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十一届理事,国家教委第一、二届分析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岩矿测试》等刊物编委。

  

  涂永强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2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5年、1989年先后获兰大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复杂结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全合成及合成方法研究。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梁永民

  

  入选化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有机化学教研室任教,1998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有机化学和现代有机合成方法学,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项目主要有:功能有机新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过渡金属催化下的有机合成反应方法学、清净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李凤民

  

  入选生态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将当代生态学理论运用于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选择与进化理论研究植物抗旱性,初步建立了以生活史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作物抗旱性理论框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旱作农业集水补灌、田间微集水、作物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演变关系以及苜蓿草地与作物轮作等,提出了半干旱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发展的集水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及其景观配置模式。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锐

  

  入选生物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率领团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中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

  

  邓伟华

  

  入选数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自然界(细胞迁移、核糖核酸分子和脂质颗粒在活细胞中的运动、水分子在硅胶毛孔中的运动、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播、信天翁觅食路径)中的反常扩散现象;研究在复杂介质中具有幂律衰减的波传播。他建立了粒子轨迹泛函分布的模型;对模型给出了有效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具体的物理应用并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

  

  李万同

  

  入选数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应用数学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9月至1999年6月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基础数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文源教授和范先令教授,提前一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扩散方程、非局部扩散系统,无穷维动力系统,生物动力学、数学流行病学,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范先令

  

  入选数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92年之后主要从事变指数问题的研究,解决了由俄罗斯数学家Zhikov提出的一个关于变指数情形下发生Lavrintiev现象的猜想,对变指数椭圆方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995年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授予范先令老师首届“孺子牛金球奖”,他将奖金悉数捐出,在兰大数学院设立了“先令奖学金”,用于培养和奖励优秀研究生。

  

  刘玉孝

  

  入选物理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兰州大学学士学位;先后师从赵书城教授和段一士教授,2006年6月获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规范场论、额外维、膜世界和W 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维时空引力、黑洞和引力波物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60余篇SCI学术论文。

  

  刘翔

  

  入选物理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唯象学的研究,特别是在量子色动力学与强子物理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对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BES实验、美国SLAC国家技术器实验室BaBar实验、日本KEK实验室的Belle实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和D0实验等)中的强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已主持完成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的科研项目。

  

  高大强

  

  入选物理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留校任教。研究方向包括原子级厚度二维材料的制备及铁磁特性研究、新能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电催化、光催化)、Zn空气电池的研发与应用、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第一性原理计算。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杂志上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

  

  阎鹏勋

  

  入选物理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兰州大学等离子体与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全国热统教学与学术研究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纳米材料,材料物理,低温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均作出突出成绩。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薛德胜

  

  入选物理学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85、1988和1995分别于兰州大学获得磁学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和原子核物理专业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完成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高频软磁材料、磁电耦合效应和自旋动力学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累计发表SCI论文410余篇。

  

  

  

  

  近年来,兰州大学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此次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充分彰显了学校师资队伍量质齐升,教学实力愈显雄厚。

  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 | “爱思唯尔科研医学服务”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