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预制菜如猪狗食”争议言论背后:万亿市场暗藏风险,预制川菜通用标准有望下月出台

“预制菜如猪狗食”争议言论背后:万亿市场暗藏风险,预制川菜通用标准有望下月出台
2022年09月22日 13:04 成都商报
↑超市里面的预制菜产品 袁伟 摄超市里面的预制菜产品 袁伟 摄

  红星新闻记者|袁伟 姚永忠

  “我从来不吃,那(预制菜)是猪狗食。”近日,在某直播间内,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

  随后,智纲智库工作人员回应称,王志纲这一言论属心直口快的个人发言,不针对某一个行业或某个个体。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下正火热的预制菜行业已被推上“风口浪尖”……

↑王志纲言论引发热议 网络截图王志纲言论引发热议 网络截图

  在预制菜发展“风口”下,今年6月,由四川省经信厅主办的四川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在推进会上正式揭牌;8月,中国成渝预制菜产业大会也在成都举行。连续举行的会议活动,为的就是聚集预制菜企业集群,拓宽产业发展“赛道”。

  9月20日,曾参加上述两场会议的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川味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教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预制菜是预制食品的种类之一,近年来我国预制菜迎来快速发展的“风口期”,近年增长率达20%左右。他认为,王志纲的“预制菜言论”虽然过于极端,但也提醒我们应该对预制菜同质化、保质等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预制菜发展前景如何?红星新闻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及专家,进行了深度剖析。

  争议:

  “预制菜如猪狗食”言论引争议

  到底有没有营养和健康隐患?

  因为王志纲在直播间的发言,“专家称预制菜如同猪狗食”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热议。

  有网友认为,预制菜原材料不新鲜,质量差、没营养,还可能含有防腐剂、添加剂,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也有网友认为,预制菜尽管有不足,但方便快捷、省时又省力,不应被如此贬低……

  对此,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食品安全科普专家王思露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介绍,预制菜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增加食材安全系数。但在营养价值方面,半成品肯定不如新鲜食品营养密度高;另一缺点是重口味,为延长保质期和口感,会加入较多食盐、油和糖;长期单纯食用预制菜,易产生食盐、糖、油脂的摄入量超标。

  王思露表示,减少预制菜食用次数,控量是关键。其次,吃的时候同时要进食新鲜蔬菜、豆类等食材,增加营养素的均衡摄入概率。

  对于网友担心的预制菜营养、安全等问题,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周世中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经过高温高压的预制菜,确实存在相对较多的营养流失,但对人体吸收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且人体对营养的吸收也因体质差异而不同。此外,添加剂的使用,只要符合国家卫生和质量要求,对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周世中 受访者供图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周世中 受访者供图

  业内:

  个人极端言论“太武断,片面”

  也提醒应关注预制菜同质化等问题

  对于王志纲的言论,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认为,“太武断,也太片面了。”

  “预制菜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尤其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它不用花大量时间做饭,又能享受美味。”在王刚看来,除了年轻人,老年人也将是预制菜的消费群体之一,“未来预制菜可能会更细分,包括针对各种特异群体、特殊需求的食品和功能性产品。”

  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川味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分析认为,王志纲的言论也许有其随意、发泄,或自身对工业化产品的反感,甚至担忧传统菜肴制作技艺和文化因此退化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有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持否定态度。”王卫向红星新闻记者坦承。艾媒咨询的报告也显示,较多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味道、口感、色泽还原度较低,超过50%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遇到产品质量问题。

↑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研究院、川式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 受访者供图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研究院、川式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 受访者供图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王卫认为,预制菜尽管在新鲜品质和营养上可能与手工烹制菜品有差别,有的消费者可以接受这个差别,不愿花大量时间在烹制上,宁愿省下时间去享受生活和娱乐。他说,任何营养不全面的食品,只要不是天天大量吃,偶尔食之可调节口味,不足的营养可通过其他食品补充。他同时指出,“应该对预制菜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引起高度关注”,这些缺陷和问题包括预制菜的同质化、复鲜保质等。

  在同质化方面,有的预制菜试图通过一些技术克服工业化制作带来的风味等不足,如对传统菜肴通过保水剂、增稠剂、稳定剂、调味剂予以嫩化、补味或增香。尽管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产品安全性也没问题,但可能导致菜肴同质化,失去“一菜一品一味”的特色;在复鲜保质方面,预制菜要实现长期可贮、保质与流通,高温高压杀菌的常温贮藏产品,存在维生素等营养的丢失;冷链流通的冷冻型产品风味衰减在所难免。

  王刚向红星新闻记者分析,预制菜最敏感的就是锁鲜保鲜,复原度的问题。对于复原度的问题,首先是加工技术,各种菜品加工形成的风味,加工的温度及时间匹配很重要;其次在加工装备方面,部分加工装备与预制菜不配套,致使企业标准化程度还不够。

  背后:

  我国预制菜产业迎来风口期

  万亿市场前景引企业挤赛道

  实际上,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作为预制食品的种类之一,它早已在欧美、日韩等地经历过高速发展,如今进入平稳期。王卫教授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国内预制菜起步较晚、消费比例较低,但在诸多因素推动下,也迎来持续快速发展的“风口期”。

  王卫介绍,从近期统计数据看,预制菜市场规模迅速扩展,近年增长率达20%左右,是各类食品中增长最高的品类之一。此外,根据一些咨询公司分析,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近4000亿元,2026年可能突破万亿元。在他看来,尽管这些数据中真正属于预制菜的产品尚有争议,但预制菜迅速发展和市场扩容是毋容置疑的。

  在预制菜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各行业企业纷纷抢入“赛道”。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预制菜及其相关企业目前已超过6.8万家,其中约58%成立于近5年内。王卫表示,肉制品加工企业推出各式预制菜肴产品,餐饮业则通过中央厨房建设进行产业延伸和新途径拓展,不少企业挤入预制菜热门赛道。

↑预制菜企业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预制菜企业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相关报告和分析,也显示出预制菜这种矛盾的一体两面。王卫介绍,根据《观潮新消费》分析,预制菜的发展喜忧参半,20家预制菜相关上市公司中,仅有10家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而对于更多挤入赛道的中小企业,在上涨的原辅料价格、高昂的冷链物流费用、太多的产品竞争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这个产业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妙,甚至非常残酷,因此建议急切进入这个赛道的企业应审慎。

  与王卫的看法相近,周世中也认为,预制菜虽可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饮食需求,但对餐饮企业而言,应只是三至五年的短期火爆效应。他建议对预制菜有投资意向的个人或企业一定要有实力,既要有上游供应渠道,更要有下游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保障良性循环,“不能盲目投资。”

  另外,技术实力也是关键。“预制菜看起来门槛低,实际要求还是很高的。”王刚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现在预制菜在发展初期,个别企业不计规模想进入这个热门赛道,愿望是好的,但加工手段和方法上有些不科学,或不完善。

  建议:

  应该完善预制菜标准

  构建源头可追溯体系

  对于我国预制菜的发展,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向红星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卫表示,目前,我国在预制菜上的定义普遍比较模糊,有的广义概念更是将工业化主食、方便食品、传统肉制品、预制餐、净菜配菜、调味泡菜、调味品等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的食品均纳入预制菜的范畴,也即是将几乎所有预制食品都装入预制菜的框里。

  王卫介绍,预制菜并非无据可依,但存在针对具体产品的卫生标准与加工规范的缺乏或不配套。比如,对冷藏类的预制菜目前尚无适合的标准可参考,对冻结预制菜直接引用冷冻食品标准又要求太低。

  “牛肉干、豆腐干这种开袋即食的,也叫预制菜吗?”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也认为,目前,预制菜的边界感不是很强。在他看来,预制菜更多的应是即烹类和即热类,然后适度包括一些即配类。

↑预制菜产品 受访者供图预制菜产品 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预制菜行业由于相关标准不配套和监管难,质量安全隐忧也浮出水面,使用劣质食材、生产不规范、卫生不达标、包装材料不安全、菜品风味差等情况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已有多地探索出台预制菜标准,以解决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标准缺失的问题。

  根据统计,在全国预制菜产品中,川味产品占到50%以上,消费者对川式预制菜的喜爱超七成。王刚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他们正在编制预制川菜的通用团体标准,计划在今年10月出台。“主要是为了规范这个行业。”他介绍,该标准包括川菜预制菜的分类与术语、预制菜生产通用技术要求、预制菜质量安全追溯通用技术要求、预制菜的分级评价等方面。目前,初稿基本完成,正在汇总整理和完善。

  关于预制菜产品安全控制问题,王卫表示,调研表明规范化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或成熟的大中型中央厨房,产品质量可得到保障。而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餐饮业初级中央厨房,存在原料质量把关不严、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产品品质低劣等问题。“随着产业发展,风险评估、监督监管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将逐步构建和完善,这些问题可望得到逐步解决。”

  王刚还认为,预制菜要持续健康发展,除了确立标准,还应从技术开发、装备开发、冷链物流控制系统开发、包装材料选择等方面着力,加强对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来解决预制菜存在的共性难题。考虑推动预制菜生产许可证的事,以此加强主管部门对预制菜的监管。

  “对于预制菜产业来说,冷链物流无疑是加强食品安全,破除原料从田头到餐桌时空壁垒的重要手段。”自贡市冷链物流产业协会秘书长、四川富鼎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驰建议,在预制菜产业链中探索以云仓+前置仓的建设模式,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和运输时效,减少预制菜冷链运输环节中的耗损成本。同时,通过聚焦产地、运输、销地等三个主要环节,加强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并实现预制菜专供农产品源头检测追溯。

  “预制菜最重要的是要回归每一个菜品的原汁原味,也就是所谓的‘锅气’,涉及到菜谱数据库、火候理论、风味机理、烹饪工程化、营养配比等,这亟待解决并形成科学理论与标准。”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王斌表示。

责任编辑:王珊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