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正式开始实施了。
1953年朝鲜战争硝烟刚落,毛泽东就把当时的水利部负责人林一山召到长江舰上,指着中国地图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点?”
此后,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就争论不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先上东线工程,还是先上中 线工程。在争论还没有结果时,1958年国家投巨资先在长江的支流汉江上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水源,建在淅川陶岔的闸门就是专门为南水北调放水用的。
在修建丹江口水库中,南阳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丹江口水库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一期、二期工程。当时为修建水库一期工程,淅川县共移民20余万人,28万亩土地被淹没。在当时条件下,淅川县虽移民很多,但补偿很少,一纸行政命令就将他们迁出故土。此后,很多移民迁出后又返迁,有的移民甚至来回迁了三四次。当时一期工程已迁出9.6万人,只剩下10.6万人。如今加上跑回来的和自然增长的人口,这一期工程应该迁出的移民已发展到18万余人。
苦了淅川县,但淅川又享受不到丹江口水库的好处。淅川县城也缺水,典型的围着水库没水吃。所以有人说,淅川县对南水北调工程全是奉献,没有收获。
但就整个南阳来说,修建丹江口水库是有奉献也有收获。丹江口水库建好后,南阳就开始兴建引丹总干渠,建设引丹灌区,这条干渠也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进行施工的。当时设计有各种方案,最终设计是按照灌溉淅川县、邓州市、新野县150万亩耕地进行的。196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水利部报送的引丹总干渠建设报告。这样,南阳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尚未进入决策阶段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于1969年2月,组织邓县(现邓州市)两万多名劳力,正式破土施工引丹灌溉工程,后来工程建设又不断扩大规模。由于对工程建设艰巨性认识不足,施工设备落后,对群众的负担能力也估计过高,结果工程进展迟缓,伤亡事故不断发生。开工建设两年多,整个工地就因施工事故死亡民工57人,伤残313人。后来,南阳对引丹工程实行“缩短战线,调整力量”的措施,使工程逐步走上了正规化轨道。到1972年,引丹工程骨干工程初具规模。当年联合国秘书长到总干渠渠首参观,称赞引丹总干渠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渠道。之后,南阳又兴建了刁河灌区、宋岗灌区等灌溉工程,控制灌溉面积达到80多万亩。
回顾这些历史,心情是沉重的,也是欣慰的。1998年,引丹工程二期续建工程上马。这期工程完成后,灌区将新增加灌溉面积74万多亩。目前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施工建设时,可以直接利用引丹工程的库区引渠、陶岔控制闸和引丹总干渠。南阳人民三四十年前所付出的鲜血和汗水,为即将投入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