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永恒展”即将于明天在南京开幕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纷纷来电询问展览的有关内容。据了解,这将是南京有史以来举办过的关于雷锋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展览,展览从多个侧面向世人们展示,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记者在展览开幕之前,采访了几位当年与雷锋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眼里,雷锋是位什么样的英雄呢?
邹静坤:我为雷锋系上红领巾
邹静坤就是当年那个亲手为雷锋叔叔系红领巾的扎辫子小姑娘,如今她已是辽宁省路桥建设一公司财务部部长了。
谈起在雷锋叔叔身边的故事,邹静坤女士如数家珍。她深情地回忆说,给雷锋叔叔系红领巾的照片是1961年4月拍的,当时雷锋叔叔准备去北京参加群英会,需要一张作少先队辅导员的照片作资料,部队专门安排补拍了这张照片。因为她当时是少先队中队的文娱委员,老师就把给雷锋系红领巾的任务交给了她。为了拍这张照片,她在台下把系红领巾的方法练习了不知多少遍。那一年,她刚满13岁,是抚顺市本溪路小学(现雷锋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学生。
邹静坤最后一次见到雷锋是在1962年的夏天,学校快要放假了,雷锋叔叔恰好要出车,他到学校与同学们话别,并约定开学时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想不到的是,8月15日下午,当全校同学集中在操场上等他来参加开学典礼时,左等右等不见他的身影。后来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辅导员出事了。”因为部队与学校只隔了一条马路,开学典礼结束后,她和同学们一道匆匆跑去部队,但一进营区就感觉到气氛与往常不同,战士们见到他们都不吭声。走进雷锋所在的连部,问连指导员雷锋怎么了时,指导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过脸对旁边一位首长说:“这些都是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同学们一听到“生前”两个字就全明白了,大家的眼泪“唰”地一下全流出来了。
冯健:我曾指导雷锋读书
今年已经64岁的冯健女士不仅与雷锋一起工作过,而且还是雷锋的良师益友,是她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介绍给了雷锋。回忆起与雷锋在一起工作、学习的日子,已经从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位子上退休的冯健女士感慨万端。
冯女士告诉记者,她是1956年冬天认识雷锋的。当时雷锋是望城县县委通讯员,而她是该县第一个农业社———西塘农业社的社长。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她去县里开会,会后找县委张兴玉书记请示工作时,由张书记介绍认识雷锋的。当时的雷锋名叫雷正兴,才16岁。因为冯健比雷锋大3岁,所以,雷锋一直亲切地称她“健姐”。从那以后,她与雷锋就相互熟悉了。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学习情况,谈论什么是“理想、幸福、前途”。上过一年初中的冯健比小学毕业的雷锋文化基础好,雷锋在学习中遇到生字,就写在笔记本上,等见到她时就向她请教。她则特别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推荐给雷锋读。雷锋读得非常仔细认真,书中的好多章节,特别是主人公———保尔的豪言壮语都能背出来。
1958年下半年,冯建被组织上派去湖南农学院读书深造。而稍后不久,雷锋也去团山湖学开拖拉机,后又报名去了鞍钢。分别后,虽然冯健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雷锋,但雷锋一直与她保持着书信联系,1961年6月4日,雷锋还给她寄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雷锋正在擦洗汽车。雷锋在照片背面写道:健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落款是:雷锋。这张照片,冯健一直珍藏着。
季增:我曾为雷锋拍照
200多幅雷锋生前的照片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想念雷锋,夜深人静时就拿出这些照片,一张张地翻,一张张地忆。当年随雷锋工作、生活的摄影员季增如是说。
1960年1月8日,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在营口广场欢迎新兵,雷锋作为新兵代表发言,因广场风大,雷锋的讲稿不断地被风刮起,雷锋就干脆脱开讲稿,向大家表达决心。季增挤上前去,为雷锋拍下了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雷锋入伍后,各方面表现十分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团领导便交给季增一项特殊的任务,跟随雷锋拍照。从此起,他几乎成了雷锋的“影子记者”。1961年2月的一天,雷锋到丹东某部作忆苦思甜报告时,在沈阳帮一位老大娘上车,找座位,并最后为她找到了儿子。当大娘的孙女跑出门拉住奶奶时,季增拍下了这个镜头。1961年4月,雷锋到北京出席党代会。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季增拍下了一张雷锋在和平俱乐部门前的毛主席塑像前,紧握钢枪的英姿……
在雷锋参军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季增共为雷锋拍了200多幅照片。岁月如水,38年过去了,季增总保持着乘公交车给人让座的习惯;尽管他现在也成了老人,可外出看到别人拉煤送货十分吃力时,他总要停下车,帮一把力气。有一次,拉车人说你是雷锋啊,他回答说:“我是雷锋的战友,我学着他呢!”
孙桂芹:雷锋影响了我一生
与邹静坤一样,孙桂芹也是当年非常幸运的孩子之一,她8岁在抚顺市建设街小学上学时,雷锋担任他们的课外辅导员,从此雷锋叔叔光辉形象影响了她一生。
孙桂芹清楚地记得,那是1960年10月,雷锋叔叔来到孩子们的中间。她深情地回忆说,雷锋叔叔个头儿不高,十分平易近人,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与现在许多以功课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外辅导相比,雷锋更侧重于教大家如何做人。孙桂芹说,有一个冬天,大伙儿学习雷锋叔叔,帮助军属拉煤。做了好事后,却受到一些人在背后说三道四地议论。不少同学想不开,思想闹情绪,就跑去问雷锋叔叔,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叔叔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利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孙桂芹深沉地说,这些话语虽然简朴无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之却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
如今的孙桂芹已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30多年的人生路上,她遇到过困难,受到过挫折,面对过冷言詈语,但她总是以雷锋叔叔为榜样,作为自己越过种种坎坷的精神支柱。她说,社会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而应影响着代代人。无论时代怎么变,雷锋精神不应该变。由于长期热心帮助别人,孙桂芹被沈阳军区授予“学雷锋”金质奖章。但她谦虚地表示,在人生路上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真心帮助别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
赵阳城:雷锋是个很可爱的小伙子
90年代以来,关于雷锋有个女友名叫黄莉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那么,雷锋究竟有没有谈过恋爱呢?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当年曾与雷锋和黄莉在团山湖工作时的老领导赵阳城老人。
1957年11月至1958年3月期间,赵阳城在望城县团山湖任沩水河指挥部指挥长兼党委书记,当时,雷锋也被调到团山湖学开拖拉机,而黄莉则是当地的回乡知识青年。赵阳城老人回忆说,黄莉比雷锋要高,人也长得很漂亮。黄莉与雷锋是在学开拖拉机时认识的,两个人相处得很好,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畅谈理想,交流学习和心得体会。雷锋人很聪明,用湖南话说,是那种“眼眨眉毛动”的人,学开拖拉机时,他只用了一周的时间。为此,黄莉很佩服雷锋,曾赠送给雷锋一个笔记本。雷锋也曾给她写过赠言。看得出来,当时的黄莉对雷锋颇有好感。可惜的是雷锋,一方面当时年龄小,只有17岁,不懂得男女之情;另一方面雷锋总希望为国家多作点贡献,当时心思也不在此,没往那方面想。因此,1958年秋天,雷锋就响应号召去了鞍山钢铁厂,他和黄莉之间的关系也就没能发展下去。雷锋离开湖南后不久,黄莉也离开了团山湖,进了长沙日用化工厂。据说,黄莉四年前从长沙日用化工厂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休,目前仍健在。
石宝光:还历史一个真实
今年已71岁离休在家的石宝光老人,作为雷锋出意外后赶至现场处理事故的第一人,回忆起雷锋离去的那段日子,心情依然激动万分。关于雷锋那次意外有太多的传闻,其中有不少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一定要把历史真实告诉给后人。石宝光老人恳切地对记者说。
1962年8月15日中午,当时正担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保卫处助理员的石宝光,突然接到团里的报告,说雷锋出意外了。根据上级安排,他立即与负责摄影的张峻同志一同赶往出事现场,具体处理相关事宜。
石宝光老人说,雷锋出事地点在抚顺市望花区工程兵驻地九连营房前。他们赶到后,张峻迅速开始对现场进行拍摄,他则在现场进行勘察,分析事故的具体原因。据了解,当天上午11点多钟,雷锋从工地回营房吃饭。他见汽车外表灰尘较多,便打算在午饭前与助手乔安山先把汽车车身洗一洗。当时没有专门的洗车场,恰好在九连营房前有一个露天水龙头,正好洗车子。但九连营房前的道路较窄,而且战士们在路边上栽了一排约2米高的木杆,顶上用8号铁丝拉着,留作晒衣服用,开车非常费劲儿。见此情景,雷锋便让乔安山开车,自己下车引导乔安山开车。石宝光老人表示,从现场来看,雷锋当时站在第一根木杆的晒衣绳右侧1.5米至2米处,指挥车子往里面开,车子的前轮开过去了,但后轮胎的外侧却与木杆发生摩擦,由于木杆根部地面不平,车身倾斜,将木杆从根部挤压断。这时木杆受顶部铁丝的作用,一下子反弹过来,正好击中雷锋的右太阳穴上,当场就打出血来,使雷锋昏倒在地。
战士们马上将雷锋送至抚顺矿物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当时由于指导员不在家,副连长自己开车,飞速赶到沈阳202医院,请来脑科专家来为雷锋会诊,但终因雷锋颅骨骨折,脑颅出血,伤势过重,回天乏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现在不少人都怀疑雷锋的所作所为,甚至对是否真有其人、真有其事表示怀疑。石宝光老人拍着胸脯说,雷锋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勤快好学,乐于助人,当年在部队,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喜欢他。不过,现在也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将雷锋传说得太离奇了,使历史失去了本来面目。他目前有个计划,正在将手头存有的关于雷锋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在雷锋同志牺牲40周年之际,将这批第一手资料公诸于世,还历史一个真实。(李建文 陈太云 陈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