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在省“两会”采访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说起当地的投资环境时,形象地概括为“开门招商,关门宰客”。
比如,某家外企职工的孩子,无论是上幼儿园、小学、中学都要掏高额“赞助费”,不掏就别上;某家外企成了当地官员搞政绩工程的钱袋子:街道绿化、拓宽、“亮化”等工程都要掏钱……某外企所在辖区的派出所,连汽车没油了,也到厂里加;还经常拿些餐费到 厂里报销。弄得企业是敢怒不敢言。类似这种敲诈外地企业的行为,不一而足。
引进外来资金,搞好当地的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如何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既需要改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硬环境,让人“进得去、住得下、走得出、联得上”,更需要改善服务等软环境,让人干得顺心、干得开心。硬环境搞不好,“凤凰”难进来,软环境搞不好,“凤凰”进来也留不住。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部门及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一些职能部门已习惯了“雁过拔毛”,对此造成的后果,有人打了个比喻: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后,另外九只也会被吓飞的。这说明软环境好坏有连锁反应:投资者若是“一朝被蛇咬”,不仅会“一走了之”,还会“现身说法”,使其他投资者打消投资念头;相反,投资环境好,投资者也会“现身说法”,引来更多“凤凰”。
抓软环境建设,首先要落实现有法规,按章办事,同时还要有个确定的地方给受害者投诉,建一支类似“110”的队伍受理投诉,对违规者不能只给予经济处罚而不追究纪律、法规责任。二要釜底抽薪,精简机构、人员。现在不少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超编,人员膨胀,财政又拿不出钱,那就只好给政策了:让一些吃不到皇粮的部门吃“杂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由此而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事难办”,目的还是为了要“好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软环境,就要借马上要开始的市、县、乡机构改革的东风,严格控编,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