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为防洪而建的环太湖大堤,汛期是“防洪堤”,平时却充当“挡污堤”。因为,太湖流域的骨干河道中,污染严重(水质为四类及劣于四类)的河段已经超过了75%!“我们一手防洪、一手治污,”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说:“但如今太湖防洪十大工程进展顺利,防洪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而治污任务则更显紧迫了。”
按照有关规划,太湖水质应在2000年变清,但这一目标未能实现。2000年太湖的主要 污染物中,总磷、总氮浓度分别是预定目标的一倍、一倍半,而高锰酸盐指数也超出了65%。从1997年至今,太湖水质既未进一步恶化,也未明显好转,而是脆弱地保持着原状。太湖局专家介绍,如果与1990年相比,水质已经下降了一个等级。
目前,整个太湖中四类(以及劣于四类)的水占到71%,在苏浙沪交界处的82个监测面上,这个数据达到了85%。根据国家标准,四类以及四类以下的水不能作为饮用水的取水口,苏南浙北地区因此弃饮地表水,加强开采地下水。而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海水倒灌,出现“地表水由东往西流,地下水由西往东流”的怪现象。目前,上海市饮用水的水源来自水质达到两到三类的东太湖水域,质量尚可保证,但专家指出,鉴于太湖的污染控制还很脆弱,前景亦不容乐观。
太湖管理局有关人士指出,太湖治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胜过防洪,目前急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强治理规划、统一调度水资源、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倡导“节约用水”,才可能使太湖流域逐步走出“水质型缺水”的困境。
|